綿竹市通過提升人才素質,開拓實踐崗位,搭建服務平臺等措施,不斷強化村級后備人才“育”的渠道,讓更多的優秀人才活躍在鄉村振興一線陣地。
集中培訓強素質。建立“市示范、鎮集中、村分散”的培訓模式,市上辦好示范培訓和“支書講堂”兩堂課,每年由市委組織部依托農民大學的師資力量和實踐陣地開展后備人才示范培訓;分片區開展“支書講堂”分享好支書經驗,帶動片區共同進步。鄉鎮黨委圍繞黨性教育,結合本地發展優勢和產業特色對后備人才進行不少于2天的集中培訓。村級黨組織通過集中學習、小組討論的方式分散培訓。通過市、鎮、村三級培訓,全市856名村級后備人才均能達到培訓2次以上。
巡回講堂說政策。開設后備人才“巡回講堂”,結合“農民夜校”、“母親課堂”等每月開講一次。鑒于后備人才涵蓋村“兩委”成員、外出務工人員、本地種養殖大戶等各類人群。巡講時間由鄉鎮統籌,后備人才自行商定具體時間,每人每年平均授課3次左右。鄉鎮黨委牽頭組建后備人才微信群,適時曬出巡講動態,分享巡講內容,巡講效果作為年底后備人才考核依據。巡回講堂在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傳播農村實用技術的同時也鍛煉了后備人才的技能,并為后備人才入選村“兩委”班子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
鄉村一線練技能。結合目前鄉村振興計劃,根據后備人才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在鄉鎮機關、村級黨組織開發鍛煉崗位。例如:金花鎮在鎮機關開發4個后備人才鍛煉崗位,讓后備人才熟悉了解農村政策,協調做好村級管理;土門鎮將后備人才放在農房集中修建監管、征地拆遷、村級專合社管理等崗位歷煉;漢旺鎮將后備人才放在村級矛盾調解、文化資源發掘崗位上;對于返鄉農民工、產業帶頭人,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本村的公益志愿活動,為本村發展建言獻策等。一線鍛煉讓后備人才進一步熟悉村級事務管理,提高自身本領,也為鄉鎮黨委優中選優配好村“兩委”成員打實基礎。
幫帶培養強隊伍。鄉鎮班子成員,駐村干部,村書記、主任作為后備人才的幫帶培養人,不定期與后備人才進行談心談話,了解思想、工作等方面情況,肯定成績,指出問題;分鄉鎮建立后備人才QQ群、微信群,組織學習或討論村重點工作;駐村工作組結合幫帶聯系人的意見和后備人才參與一線鍛煉的實際情況,定期對后備人才進行分析評價,提出本年動態調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