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如何讓村集體經濟破繭成蝶、煥發新生?2024年,四川省宜賓市啟動“國企人才興村計劃”,選派國企人才到村擔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職業經理人。在實踐中,宜賓市江安縣創新構建職業經理人協同工作體系,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注入規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強勁動力,蹚出了一條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構建專業作戰新體系,打破“單兵作戰”困局
以往,職業經理人到村任職后,受限于個人知識背景,只能幫助解決自己擅長領域的問題,難以應對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復雜問題。
為了破解難題,江安縣立足實際,梳理25名職業經理人的專業特長與資源優勢,聚焦“財務管理、產業策劃、金融服務、市場渠道”四大核心領域,組建4個專業工作組。將選派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業務工作整合起來,以“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為原則,變“單兵作戰”為“專業軍團”,實現資源高效整合與精準賦能。
政策護航,強力支撐。由組織、發改、農業農村、財政等10余個職能部門聯合成立政策支持工作組,負責政策解讀、資源對接、障礙疏通等定制化服務,為前線4個專業組提供堅實后盾。
政府統籌,高效聯動。組織、國資部門牽頭抓總,聯動涉及領域的10余個職能部門,開展2次政策解讀和1次專題培訓。將涉農資金政策等信息歸納整合,匹配引導項目落地、推動項目建設。
“高效、便利、周到,我到現在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一名剛入駐紅橋鎮梅嶺村食品加工小微產業園區的規上企業負責人這樣說。今年4月,梅嶺村職業經理人楊方慶深入調研后,敏銳捕捉到某規上糕點企業擴張需求,產業策劃工作組聯動政策支持組迅速爭取到鄉村振興銜接資金150萬元,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名義購買通用性生產設備,引入“輕資產合作”模式入股,僅用25天時間吸引該企業“拎包入住”,預計年產值可達500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益不低于15萬元。
打造閉環化運行鏈條,疏通“中梗阻”堵點
“底數清才能方向明。”近日,夕佳山鎮文武村職業經理人郭昕帶領村干部開展村集體“三資”地毯式摸排。選派職業經理人的40個村共梳理出279處資產,其中有37處閑置資產,有24處資產發展面臨困難。針對夕佳山鎮五里村集體魚塘合同糾紛問題,財務管理組聯合政策支持組啟動“法律問診”,為村集體追回歷年拖欠承包款8萬元。
多維研判,合力破題。在問題解決機制上,建立“收集—認領—攻堅”閉環流程。縣委組織部牽頭在陽春鎮九龍村、夕佳山鎮底蓬村等重點村開展現場“解剖麻雀”式教學,各組運用專業知識查擺重點村的問題,研討解決方案并復制運用,累計解決或答復發展訴求85件。4月以來,各組召開分析研判會14場次,成功解決土地流轉糾紛、農產品滯銷等痛點難點問題15個。
實現集體經濟雙提升,激活“造血”功能
選派職業經理人,是為了推動村集體經濟在規范化、市場化、專業化上實現質的飛躍,最終實現總量與質量“雙提升”。
規范筑基,防控風險。4月以來,江安縣推動集體土地經營權流轉、經營性資產出租、資產轉讓等事項在農交所公開交易已達19宗,涉及金額560余萬元。財務管理組成員牽頭清理整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問題合同81個,嚴格落實集體資產“兩審兩監督”工作機制,全面推動“三資”規范化管理,推動經營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市場突圍,打通銷路。立足“一村一策”,靈活運用“延鏈補鏈、輕資產合作、生態價值轉化”三類策略開拓市場。建立“農社對接”長效機制,將選派村的農產品入駐“江安味道”特色專柜。依托國企釀酒專用糧全鏈條資源優勢,通過訂單農業模式打通一條持續穩定的產銷對接渠道,有效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實施“傳幫帶”工程,對82名懂財務、善經營、會管理的本土人才進行跟蹤式培養,形成“外部專業力量引領,本土內生力量跟進”的格局。
對選派的職業經理人,構建“四維量化”考核體系,將任務完成度、訴求處理數、障礙疏通數、本土人才培養數作為核心指標。“干得好有甜頭、干不好有壓力”的機制,讓職業經理人隊伍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