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縣在深入實施人才振興工程中,針對人才“難引難留”問題,積極探索人才工作室“1+3+x”模式,挖掘本地人才資源,采取四項舉措深化人才工作室建設,聚集本土人才力量,搭建人才投身全縣“一城兩心三地”建設舞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立足本土需求搭建人才干事創業平臺。大力實施人才工作室成員本土化工程,突出非遺傳承、產業發展、教育、衛生等急需緊缺人才需求,以人才之家為統領,建成基礎教育名師工作室、高原現代畜牧業研究推廣、土琵琶研究傳承、高原生態農業研究推廣、新媒體技術、交通工程技術、羌族多聲部研究傳承、心理咨詢、普通外科、婦幼保健、酒店管理等11個人才工作室,采取1名帶頭人領辦,3名技術骨干協同、聚集若干名后備人才的工作室“1+3+x”模式強化本土人才隊伍建設,通過“一家十室”平臺培育、聚集、孵化本土人才,吸納各領域各層級本土優秀人才300余人。
二是突出非遺傳承培養鄉土文化新型人才。人才之家會同宣傳、文化、旅游、教育等行業主管部門,先后組織松潘中學、城關小學等本地學校開展羌族多聲部研究傳承、土琵琶研究傳承活動,強化“校室合作”,讓鄉土文化教育進校園,在學校成立各類興趣小組,培養學生傳承非遺的興趣愛好,開闊學生視野,建立從小學到高中的人才培養計劃,為人才工作室提供后續人才發展保障。羌族多聲部研究傳承人才工作室積極參加省級非遺傳承羌語研究班,參與高校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傳承交流,通過“走出去”到上海音樂學院等高等院校學習授課,聘請高校專家“走進”人才工作室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等形式,培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省級非遺傳承人1人,傳承羌語歌曲200多首,進一步增強松潘國家、省級非遺傳承對外影響力,推動松潘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
三是強化活動載體發揮人才工作室作用。土琵琶研究傳承人才工作室參加港澳珠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慶祝演出,創作《文明旅游》《歌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松潘》《琵琶彈唱歌曲-“孝善和誠儉美》《松州美》等本土歌舞節目,并會同羌族多聲部研究傳承人才工作室參加松潘縣“兩會”匯報演出,參加春節、羌歷年慶祝活動、民俗演唱會和各類公益性活動演出,深受老百姓歡迎。高原現代農牧業研究推廣人才工作室立足松潘海拔、光照、土壤等條件,定期向廣大農牧民傳授中藥材種植技術,堅持試點推廣本地適宜種植項目;高原現代畜牧業研究推廣人才工作室動物疾病防控、養殖、牧草種植等方面技術,累計培訓農牧民3250人次、發放科技資料1100余份。基礎教育名師工作室加強課題研究,完成《依托回族傳統習俗培養民族地區小學生優秀品質和傳承意識的策略研究》《民族地區小學語文中高段課堂微寫作的策略研究》等4個州縣級重點課題研究,編寫了地方教材《古城松州,多彩民族》,促進基礎教育水平提升。心理咨詢人才工作室立足干部群眾心理能力建設,先后在學校、機關設立心理咨詢信箱,開展心理健康日宣傳活動,開展集體心理輔導和個別心理輔導活動,使500余人次成人和學生受益。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11個人才工作室找到工作舞臺,在活動中實現自身價值。
四是強化管理形成工作室激勵約束機制。制定人才工作室管理辦法,將工作室建設納入人才工作目標考核,明確相關行業主管部門進行監管,細化和量化工作任務,加強工作指導,組織人才工作室開展每季度一次的述職,建立經費補貼制度,對年度工作開展較好并通過考核的工作室給予5000元-10000元經費支持,對工作開展不好的工作室采取約談行業主管部門等方式進行整頓,力促其開展好工作并發揮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