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林凌
“希望能在四川這片熱土上,實現更大的價值。”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回國創業、新入選省“千人計劃”專家的成都析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欣動情地說。
日前,2017年省“千人計劃”申報評選結果出爐,217名引進人才和20個團隊入選。在本次評選中,這些專家、團隊如何成功脫穎而出?專家、團隊結構又呈現哪些新特點?記者試圖通過數據尋找答案。
75.5%
緊扣發展需求選拔人才
記者梳理發現,在入選的217名引進人才中,從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及裝備制造類領域的約占75.5%;20個入選團隊致力于新興產業,共聚集高端人才138人。
如此專業高度聚集的現象凸顯了我省選拔人才的重要取向:緊扣發展需求。
省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今年的評選中,始終強調緊扣全面創新改革、自貿試驗區建設、產業轉型升級、軍民融合發展、脫貧攻堅等重大戰略聚才選才,重點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傾斜、向全面創新改革重點區域及扶貧開發主戰場傾斜、向高校“雙一流”建設重點學科傾斜。
“就是要選拔能突破關鍵技術、發展新興產業、引領創新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和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為四川轉型發展、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培育新動能。”該負責人表示。
入選結果充分體現了這樣的取向——在217名引進人才中,企業人才約占35%,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約占65%,且大部分為應用型人才,科研成果有望轉化到生產領域。
94.5%
堅持優中選優的評選標準
一組數據是最好的佐證。在217名入選者中,有國外院士2名,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47名(含外省入選后來川16人),長江學者4名。從學歷來看,217人中有94.5%具有國內外知名高校博士學位,47.9%具有博士后工作經歷。
優中選優是此次評選堅持的重要標準。省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省“千人計劃”10個項目不同特點和要求,評選的一個核心標準是,充分體現引進人才的不可替代性、行業領軍性。
為確保評選的權威性和公正性,本次評選特別邀請了30名外省“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長江學者”和“杰青”獲得者擔任評委,其比例各占外省專家、省內“千人計劃”專家、本土知名專家(風投機構負責人)評委數量的三分之一。
1月21日,102名評委分成7個評審小組,通過“申報人選答辯、專家組評審”的程序,最終以無記名投票方式(團隊采取評分方式),評選出入圍專家和團隊。從最終入選名單看,個人及團隊淘汰率分別達到67.0%、60.8%,為歷次最高。
“公平公正、寧缺毋濫,評選堅持的標準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川發展。”專家評審委員會認為。
29.5%
高端人才“虹吸效應”日益凸顯
與上一年度相比,本次申報參選的人才和團隊同比增長29.5%,數量有著明顯增長。
為何他們會紛紛選擇四川?不少外地評委普遍認為,這和四川給予的平臺機遇、政策扶持和開放引才思路有著重要關系。近年來,四川著力打造高端成長型產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及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引進和儲備了一批非常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高端人才的“虹吸效應”日益凸顯。
事實上,這些年四川從未停下開放引才的腳步。連續多年赴歐美發達國家開展專項招才,持續舉辦知名高校活動周、港澳地區四川活動周等活動;五年來通過“海科會”吸引了1700余名海外高端人才和投資額達2100多億元的海外高新科技項目簽約四川;2017年,全省留學回國人員(學位類)、獲中國綠卡的外國專家數,分別比2012年增長248%、122%。
作為四川“四大人才計劃”之一的省“千人計劃”更是碩果累累。截至目前,我省依托省“千人計劃”累計支持引進1008名海內外高端人才和92個高層次團隊來川創新創業,成為四川轉型發展、創新發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