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以人才選拔為契機著力鞏固人才高地
為了切實發揮優秀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用,全面激發全市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熱情和活力,今年4月起,江油市按照“樹立一批典型、激活全市人才隊伍”的思路,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第六屆科技拔尖人才、第三屆科技骨干人才和第二屆新農村建設優秀人才推薦評選活動,掀起了“人才強市”新高潮,大力營造了尊重人才、崇尚科學的良好氛圍。
宣傳引導再加強,確保全市人人關注。從評選方案的制定到評審的各個環節,市級領導都靠前指揮、周密部署,明確了活動的指導思想和工作重點。為切實保障活動的廣泛性、參與性和實效性,活動開始前,市人才辦先后深入綿陽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六合鍛造股份有限公司、江油市蜀嶺種養殖合作社、江油一中等10余個企事業單位,采取召開座談會,走訪各類人才、黨員群眾,發放意見征求表等形式進行調查研究,及時歸納各方面的意見建議,認真組織實施。為了保障活動順利開展,市委、市政府在經費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市財政一次性拿出200萬元建立了人才發展基金,每年還拿出28萬元給每名人才每月發放100-300元不等的政府特殊津貼,并建立了10萬元的“人才科研工作專項基金”。同時,全市緊緊圍繞活動主題,充分利用報刊、網絡等各類媒體優勢,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大型宣傳報道活動,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了人人知曉、人人重視的良好局面。
選拔范圍再拓寬,確保基層紛紛參與。此次選拔較以往范圍更加廣泛,更加注重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產品研發等方面實績。并著力向工業、農業、教育、衛生、文化等一線科研人才、技術人才傾斜。推薦上來的人選均來自基層一線,囊括了在全市各行各業具有突出實績、群眾反響好、為江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的人才,其中既有獨立取得十余項發明專利的企業高層次人才,又有在基層農科站所研制推廣水稻制種增收技術的農業“土專家”;既有教學成績斐然的教育工作者,又有醫療經驗豐富的醫療衛生專家;既有文化造詣深厚的藝術家,又有回鄉創業的大學生精英……據統計,本次參選的各類人才中,共有5人19次獲得專利授權,其中1人單獨獲得13項專利;獲得綿陽市級以上表彰31人,獲得省級以上表彰6人,獲得國家級表彰1人;并有100余篇學術論文在國家級或省級權威學術刊物發表。
推薦條件再嚴謹,確保選拔個個逗硬。為杜絕選拔過程中出現的人情味重、評選標準剛性化不夠的現象,在借鑒往屆人才推薦評選經驗的基礎上,市人才辦對推薦條件、推薦要求等方面都做了更明確的規定,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主觀因素。匯總申報資料后,評審委員會對申報人員的資格條件和申報科研學術成果的真實性、貢獻值等方面材料進行了認真審核,對于虛報或存疑的材料一律退回,對于缺乏佐證材料的事跡一律不予認可。經過反復醞釀,好中選優。最后從匯總的311名各類人才中,篩選出了49人參加科技人才評選,100人參加新農村建設人才評選。
操作程序再細化,確保評審步步規范。為了保證評選結果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市人才辦邀請20余名各方專家及相關部門工作骨干,召開了專家評審會議,對候選人開展了初評,對申報成果進行了逐一審核,在同類人才間進行了實績橫向比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現場實名投票表決,并以得票多少為序進行排名,確定了10名科技拔尖、20名科技骨干及50名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初步人選;經充分征求四大班子領導及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意見,市委組織部部務會議淘汰了實績排名靠后的7名科技人才,并將5名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雙帶人才”納入新農村建設優秀人才候選人。最終名單還將在《綿陽晚報》、江油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和人才所在地進行為期7天的公示,待市委常委會通過后,將隆重召開全市人才大會,對人才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個人進行公開表彰,對三類人才公開命名聘用,并將圍繞三類人才即時啟動“人才驅動”工程和“百業人才藏區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