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奉獻 勇于擔當
——崇州市各類人才抗震救災側記
——崇州市各類人才抗震救災側記
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后,重災區崇州市的各類人才積極行動起來,在大災面前沖鋒在前、發揮才智,用可歌可泣的行為展現了奉獻精神、詮釋了社會責任,為奪取抗震救災勝利做出了積極貢獻。
技術技能人才:發揮專長勇搶險 冒死挺進重災區
地震導致通往雞冠山鄉的道路損毀、通訊中斷,山區大量群眾受困,情況危急,必須盡快打通“生命通道”、接通“生命電波”。崇州市交通局道路橋梁總工程師朱明鑒臨危受命,于當日下午4時帶領9臺大型機具和專業爆破隊組成的搶險突擊隊趕赴雞冠山區。沿途余震不斷,雨霧濃密,飛石、滑坡、泥石流時刻威脅生命。巖石爆破更是讓人膽戰心驚,每次爆破都是小石亂飛,如果出現“啞炮”,排查工作更加危險。這個時候,朱明鑒總是親自上陣逐個查看炮眼,排除險情。就是在這樣一條險路上,朱明鑒帶領搶險隊員連續作戰,僅用3天就搶通了道路,比預計快了四、五天,使沿線滯留的上萬名群眾得以及時轉移。
崇州市電信公司技工左碧中得知雞冠山區通訊完全癱瘓后,主動要求進山搶險。當晚,他便連夜翻山越嶺20多公里,走進了地震后與世隔絕的雞冠山鄉。得知琉璃、巖峰、竹根三個村災情最重,他馬上前往琉璃村。一路上他伐樹搭橋、攀爬峭壁,還穿越了5公里長的引水涵洞。馬不停蹄走了4個小時到達琉璃村后,他顧不上休息,在不斷的余震中爬上電桿搶修線路,工作至深夜使該村基本恢復通訊。隨后,他又前往巖峰村……
企業經營人才:危難之時擔責任 不等不靠復生產
災情發生后,全市企業家喊響“社會責任是首位”、“抗震救災、企業有責”的口號,紛紛損款捐物,積極參加抗震救災。市拔尖人才、成都市明珠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兵在災后迅速組織公司百余名青年黨員、團員成立志愿者服務隊,購買10萬元的救援物資,緊急送往都江堰重災區,當晚又冒雨連夜組織員工將2000余把雨傘送往錦江區紅十字會。得知綿竹漢旺鎮災區缺水、缺物后,他又帶領公司20多名志愿者,將兩大車食物、礦泉水、服裝等物品緊急送去。為了支持災區重建,他還向災區捐贈了價值220萬元的家具,個人捐款50萬元,并號召公司員工及供應商捐款43萬元。
地震災害給成都川建管道有限公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但得知崇州山區鄉鎮受災嚴重后,市拔尖人才、公司總經理劉樹良組織公司捐款捐物價值20余萬元,個人捐款1萬元、交納特殊黨費1萬元,公司員工捐款捐物10余萬元。“恢復生產、服務重建就是抗震救災”,劉樹良在積極捐款捐物的同時,與員工連續奮戰8天,使公司生產基本恢復,將一批批高質量的供水管材運往災區。
農村實用人才:主動請纓上一線 不計得失伸援手
崇州市文井江鎮鐵索村衛生站鄉村醫生周鋒,災害發生后不顧自家房屋倒塌,在安置好年邁多病的父母后,當天下午3時就主動趕赴鎮衛生院。在搖搖欲墜的衛生院樓里,周鋒不停幫著抬病人、搬器材。救治點臨時醫院的帳篷一搭起,他又開始參與搶救在地震中受傷的群眾。連續多日,他都在醫院帳篷里忙碌著,困了就在帳篷里躺一下。
據初步統計,在這次特大地震災害中,全市有186名鄉村醫生,293名泥水匠、木匠、廚師等農村能工巧匠報名參加志愿者隊伍,憑著一技之長,或參與搶險救治,或幫助衛生防疫,或修建過渡房,或在愛心食堂服務,不計報酬、不計辛勞,成為這次抗震救災不可缺少的力量。還有一些農村實用人才把災民當親人,有的把受災群眾接到自己家里,有的無私傳授致富手藝,讓受災群眾提高生產自救的信心和能力。崇州市三江鎮養豬專業大戶謝洪推掉一年27萬元租金的廠房租賃合同,把自己的新廠房用來安置受災群眾,并辦起養豬培訓班,把自己多年積累的技術傳授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