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漢源縣各類人才全力投身抗震救災第一線
“5…12”特大地震災害,使黎州大地遭受重創。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巨大威脅時,漢源縣8000多名各行各業的人才臨危不懼、勇挑重擔,始終奮戰在抗震救災最前沿,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時代頌歌。
盡顯公仆本色,勇做抗震救災的“主心骨”。地震來襲后的第一時間,漢源縣委、政府迅速啟動防震抗災搶險預案,成立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組建12個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全縣黨員干部抗震救災。200多名公安干警鉆廢墟、攀危墻、爬懸梯、刨瓦礫,穿梭在災情最嚴重的老城區大街小巷,展開生死大營救。富林鎮小學2000余名師生成功獲救,富林初中因走廊斷裂垮塌被困四樓的50名學生安全撤離,丁字街倒塌民房內的癱瘓老人被刨出……交通戰線400多名干部職工,清除了12條交通干線的32萬立方米塌方,搶修10座受損橋梁,并及時組織調度運力,為10余萬受災群眾安全轉移保障了道路通暢。
堅守職業精神,勇當受災群眾的“守護神”。地震使縣內152所中小學的46050名學生岌岌可危,2400多名教師挺身而出,組織學生迅速撤離,并組成45個心理輔導組,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縣醫院210名醫務人員不顧住院大樓墻面開裂、樓頂坍塌的危險,疏散、轉移1000多名傷病員。內科醫師李華在地震時正在為一位75歲的老人透析回血,陪護的家屬都已撤離,但她沒放棄,在停電的情況下,憑著經驗手工將回血程序完成并將老人轉移到安全地帶。縣第二醫院外科副主任醫師何建東、姜以貴等在余震中,連續為88名傷員成功實施手術。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專業人員1479人次,對城區公共場所、災民安置點進行全面消毒,確保災后無疫情發生。
發揮一技之長,爭當抗震救災“排頭兵”。地震襲來,漢源13.7萬間房屋倒塌,154.15萬間房屋受損,縣城老城區成為一座“立體廢墟”,近4萬名受災群眾涌向新城區。縣規劃建設局的技術人員冒雨組織鋼材、棚布等材料,為群眾搭建起622間“安身之所”。100多名技術人員用3天時間完成了90%的危樓調查鑒定工作,排除險情1300多處,拆除危樓4幢。縣交通局4名技術人員在省道213線壽江大橋連續奮戰13小時,架橋33米,打通了通往汶川救援的“生命通道”。駕駛員協會、物流公司等自發組織20支應急運輸隊,將一批批救災物資運至城區和鄉鎮安置點。
獻出一份愛心,甘當抗震救災的“慈善家”。地震發生時,新落戶漢源的泰昌水泥廠進場建設不到四天,董事長張渭波仍捐獻了32萬元現金和價值4萬元的物資。地震造成錦泰、納川公司損失逾2000萬元,總經理何正國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向災區捐款10萬元,并組建一支30余人的礦山應急救護隊,由縣委、縣政府統一調配使用。正處于搬遷復建中的漢源化工總廠總經理張德軍,向受災的父老鄉親捐款10萬元。據統計,縣內40名企業家共捐款212萬元。
施展個人才能,爭做化險為夷的“土專家”。地震使漢源40個鄉鎮251個村損失慘重,21400多農戶房屋被毀。泥瓦匠、磚木工等農村實用人才,迅速行動起來,排除險情11200余處,搭建臨時過渡帳篷4000余間,成為活躍在黎州土地上排危搶險、重建家園的“土專家”隊伍。九襄鎮幸福村二組的劉國權,看到磚廠高達49.5米的煙囪頂部5米斷裂落地,剩余部分多處裂縫,直接威脅著200多名村民及過往行人的安全。他立刻向村委反映,并在路的兩端設立警示標志。由于外請爆破專家一時難以到達,縣安監局的排危方案無法實施。陳國權經過深思熟慮,自擬排險方案,得到鎮黨委、政府批準后,組織20多名村民經過一整天的艱苦拆除,將煙囪一節一節卸下,徹底解除險情。
盡顯公仆本色,勇做抗震救災的“主心骨”。地震來襲后的第一時間,漢源縣委、政府迅速啟動防震抗災搶險預案,成立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組建12個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全縣黨員干部抗震救災。200多名公安干警鉆廢墟、攀危墻、爬懸梯、刨瓦礫,穿梭在災情最嚴重的老城區大街小巷,展開生死大營救。富林鎮小學2000余名師生成功獲救,富林初中因走廊斷裂垮塌被困四樓的50名學生安全撤離,丁字街倒塌民房內的癱瘓老人被刨出……交通戰線400多名干部職工,清除了12條交通干線的32萬立方米塌方,搶修10座受損橋梁,并及時組織調度運力,為10余萬受災群眾安全轉移保障了道路通暢。
堅守職業精神,勇當受災群眾的“守護神”。地震使縣內152所中小學的46050名學生岌岌可危,2400多名教師挺身而出,組織學生迅速撤離,并組成45個心理輔導組,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縣醫院210名醫務人員不顧住院大樓墻面開裂、樓頂坍塌的危險,疏散、轉移1000多名傷病員。內科醫師李華在地震時正在為一位75歲的老人透析回血,陪護的家屬都已撤離,但她沒放棄,在停電的情況下,憑著經驗手工將回血程序完成并將老人轉移到安全地帶。縣第二醫院外科副主任醫師何建東、姜以貴等在余震中,連續為88名傷員成功實施手術。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專業人員1479人次,對城區公共場所、災民安置點進行全面消毒,確保災后無疫情發生。
發揮一技之長,爭當抗震救災“排頭兵”。地震襲來,漢源13.7萬間房屋倒塌,154.15萬間房屋受損,縣城老城區成為一座“立體廢墟”,近4萬名受災群眾涌向新城區。縣規劃建設局的技術人員冒雨組織鋼材、棚布等材料,為群眾搭建起622間“安身之所”。100多名技術人員用3天時間完成了90%的危樓調查鑒定工作,排除險情1300多處,拆除危樓4幢。縣交通局4名技術人員在省道213線壽江大橋連續奮戰13小時,架橋33米,打通了通往汶川救援的“生命通道”。駕駛員協會、物流公司等自發組織20支應急運輸隊,將一批批救災物資運至城區和鄉鎮安置點。
獻出一份愛心,甘當抗震救災的“慈善家”。地震發生時,新落戶漢源的泰昌水泥廠進場建設不到四天,董事長張渭波仍捐獻了32萬元現金和價值4萬元的物資。地震造成錦泰、納川公司損失逾2000萬元,總經理何正國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向災區捐款10萬元,并組建一支30余人的礦山應急救護隊,由縣委、縣政府統一調配使用。正處于搬遷復建中的漢源化工總廠總經理張德軍,向受災的父老鄉親捐款10萬元。據統計,縣內40名企業家共捐款212萬元。
施展個人才能,爭做化險為夷的“土專家”。地震使漢源40個鄉鎮251個村損失慘重,21400多農戶房屋被毀。泥瓦匠、磚木工等農村實用人才,迅速行動起來,排除險情11200余處,搭建臨時過渡帳篷4000余間,成為活躍在黎州土地上排危搶險、重建家園的“土專家”隊伍。九襄鎮幸福村二組的劉國權,看到磚廠高達49.5米的煙囪頂部5米斷裂落地,剩余部分多處裂縫,直接威脅著200多名村民及過往行人的安全。他立刻向村委反映,并在路的兩端設立警示標志。由于外請爆破專家一時難以到達,縣安監局的排危方案無法實施。陳國權經過深思熟慮,自擬排險方案,得到鎮黨委、政府批準后,組織20多名村民經過一整天的艱苦拆除,將煙囪一節一節卸下,徹底解除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