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人事報、四川日報刊載
云夏同志社會工作人才開發署名文章
12月21日,組織人事報刊登了云夏同志署名文章《培養專業化 集聚社會化——以社會工作人才開發促進社會和諧的思考》; 25日,四川日報又以《和諧社會需要專業化的社會工作者》為題,再次予以刊載。文章圍繞六中全會《決定》有關要求,就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路、重點、方法、體制機制創新等,提出了若干觀點和措施,既有理論探討,又有切實可行的工作思路。現轉載如下,供參考。
加快社工人才隊伍建設
以人才開發促進社會和諧
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 劉云夏
(組織人事報12月21日報道)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事業發展、社會和諧的基礎性支撐力量。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這一重要論斷,體現了人才戰略支撐社會發展戰略、以人才開發推動社會和諧的科學思想。構建和諧社會,既提出了新的人才需求,又開辟了人才工作新的發展領域。
一、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人才觀的內在要求,也是人才工作發展的新突破
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是發展社會工作的緊迫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發展應該是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社會工作包括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醫療衛生、青少年服務、司法矯治等內容,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是現代社會的“安全閥”、“穩定器”,事關社會安定和社會公平,事關構建和諧社會的成敗。同時,社會工作也是現代社會的制度安排,它不僅幫助弱勢群體,而且為全體社會成員服務,是政府和民間的一種共同治理,社會工作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大力發展社會工作事業,用專業的社會工作來傳承原來的政工工作,接替傳統的群眾工作,提高社會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必須通過社會工作的現代化推進社會的現代化,在推動經濟轉型的同時推動社會轉型,構建和諧社會。六中全會指出,“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而一切發展的關鍵在人才。發展社會工作,需要構建一支規模龐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社工人才隊伍。目前,我國社工人才隊伍規模小、素質差,專業化、職業化程度不高;缺乏應有的崗位設置,人才引進難;缺乏健全的職業規范、完善的人才評價標準和有效的激勵措施,人才管理滯后等問題突出,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工作的需要。有資料顯示,美國的專業社會工作者數量,每1000人配備2.3人,按照這個水平,中國需要300萬的專業社會工作者。加快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是人才工作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是落實科學人才觀的內在要求。社會工作是依據科學的理論、知識和系統的方法,進行的各種專門的助人、服務活動,涉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心理等各個領域,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專業化的社會工作者具有區別于其他行業、其他戰線人才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使其成為一支具有特殊才能和素質特征的人才隊伍。落實科學人才觀,必須進一步深化對社工人才特質及其成長規律的理解和認識,堅持“人人都能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的理念,將社會工作者納入人才的行列和人才工作的視野,突破狹隘的人才觀念和人才評價尺度。同時,社會工作涉及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區建設等方方面面,社會工作人才通過自己的專業角色和活動,協調、調動相關社會資源,有效地傳送給服務對象,讓包括弱勢群體在內的社會成員不僅得到物質性幫助,更多的是感受到黨委、政府的關懷和社會的理解與尊重,體驗到平等、自助、自強的社會價值取向。這些活動,是構建和諧社會、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作。落實科學人才觀,必須堅持“鼓勵人人爭做貢獻”的理念,對社工人才的工作及其貢獻給予科學評價和充分認可;必須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激發廣大社工人才服務社會、擴大社會效益的積極性和內動力。
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是人才工作社會化的實現路徑。社會性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屬性,只有實現社會化,才能集聚最多的人才資源和人才工作力量,人才工作才有活力。人才工作的社會化包括兩個含義,一是吸引社會力量廣泛投入人才開發事業,形成社會人才社會開發的格局,走出傳統的黨委、政府包辦代替的閉合狀態;二是促使黨委、政府關于人才工作的理念、方針、政策、措施得到社會的廣泛認知、認同,形成“四個尊重”的人才環境和人才開發的社會文化。社工人才來源于社會、存在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是實現人才工作社會化的突破口。必須把人才工作放到社會的大背景下去審視、去謀劃,用社會化的思路和方法推動社會性人才建設;必須進一步拓寬人才工作覆蓋面,將黨委、政府的人才政策、工作措施延伸到在社會各個角落服務的群體,提高他們建設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必須構建社會化的人才配置機制,通過社工人才的社會化流動,實現人才資源的社會化配置。
二、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必須緊扣社會工作對人才的特殊要求,創新思路、突出重點
堅持培養專業化人才與集聚社會化人才并重的思路。按照人才的能力結構特征,人才一般分為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五類。社工人才是從行業角度對人才進行的分類,按照一般的分類標準,應該包括上述五種人才。但從社會工作的角度看,社工人才包括專業化的社會工作者和以社區服務業從業者、社會服務志愿者等為主體的社會化的社會工作者。要最大限度地集聚社工人才,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推進社工人才的專業化、職業化和規范化,另一方面大力引導各類人才投身社會工作,形成“培養專業社工、社工引領義工、義工服務群眾、群眾參與義工”的互動格局。
培育社工人才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人才區別于非人才的顯著特征,能力建設始終是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主題。人才能力是與人才所從事的具體職業相匹配的。按照六中全會關于發展社會工作的部署,社工人才主要分布在八個領域,即社區行政管理、社會福利與公共事業、社會救助與社會慈善、社區醫衛、社區司法與治安、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社區教育、社區服務業。應根據不同崗位的能力要求,對不同職業的社工人才進行分門別類的能力培訓,在提高政策水平和其社會工作理論素養、向他們傳授社會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重點培訓專業技術知識、操作技能、社會工作的專業性方法和技巧,并培養其從事社會活動、調動和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同時,多數社會工作具有突出的社會公益性和非營利性,對于社工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求較高。應強化廣大社會工作者助人自助、無私奉獻的價值理念,努力實踐“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完善社工人才培養體系。一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制定專門的社工人才培養規劃,將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納入中長期人才規劃,通盤考慮,整體推進。二是加快高校、職業院校的社工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根據社會工作的人才需求相應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拓寬人才增量的來源。三是以社區為重點,建立城鄉社區社工人才培訓體系,整合社區服務中心、小區會所、社區文化娛樂場館等資源,采取舉辦社區夜校、農民夜校、居民勞動技能培訓等方式,結合社區科普活動、社區就業培訓等,廣泛培養社工人才。四是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密集的單位,采取“社區送教”的方式,組織人才進入社區開展人才培訓,并向社區適當注入教育培訓資源,提高社區培養社工人才的能力。
三、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必須構建科學的社工人才工作體制機制
建立統分結合的工作體制。在我國,社會工作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必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構建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民政、勞動保障、教育、衛生、公安、司法等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政府工作格局。注重發揮社區(村)黨組織和居民(村民)委員會的骨干作用,結合城鄉基層黨建、精神文明建設、基層政權建設等工作,統籌推進社工人才開發。積極發揮工、青、婦、科協等群團組織的人才優勢、組織網絡優勢和職能優勢,使遍布城鄉基層的各類群團組織成為社工人才開發的重要陣地。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大力發展民間組織,發揮社會團體和公民自組織在培養聚集社工人才、發展社會工作中的突出作用,通過構建“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搭建社工人才發揮作用的廣闊舞臺。
建立多元化的社工人才引進機制。按照“社會責任社會負擔”和“共建、共榮、共享”的原則,制定政策措施,引導駐社區單位的各類人才服務社區、參與社會工作。以街道、社區和村兩委為重點,完善基層社會工作崗位設置,以崗位為平臺,通過多種渠道吸納人才從事專業的社會工作,推進社工人才職業化。落實相關政策,大力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充實基層社工人才隊伍,改善社工人才結構。
建立靈活的社工人才使用機制。結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鄉鎮機構改革,充實各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部門,配備專門的社會工作力量。結合社區就業工作,完善工商、稅務、就業、信貸等優惠政策,加快發展社會服務業,通過社區創業、靈活就業等多種方式聚集社工人才。探索實行“社區服務儲蓄”、“社區服務借貸”等制度,靈活使用社會各類人才發展社會工作。積極組建形式多樣、來源廣泛的社會工作志愿者隊伍,以志愿服務的方式,集聚社會工作力量。
建立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對于專業化的社工人才,應盡快建立完善職業規范和從業標準,健全社工人才評價體系,促進社工人才隊伍建設規范化。社工人才評價應注重層次性,形成包括助理社工師、社工師、高級社工師的人才體系,疏通社工人才成長的通道。堅持物質利益與精神價值雙重激勵的原則,廣泛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社工人才評選表彰活動,形成優秀社工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競相涌現的生動局面。
和諧社會需要專業化的社會工作者
(四川日報12月25日報道)
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助人為宗旨,運用專業知識、理論和方法,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正的專門職業。社會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社區服務等領域,專門從事困難救助、矛盾調處、權益維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等社會服務性工作,是現代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
■劉云夏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這一重要論斷,體現了人才戰略支撐社會發展戰略、以人才開發推動社會和諧的科學思想。構建和諧社會,既提出了新的人才需求,又開辟了人才工作新的發展領域。
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的“安全閥”
社會工作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是現代社會的“安全閥”、“穩定器”,事關社會安定和社會公平,事關構建和諧社會的成敗。同時,社會工作也是現代社會的制度安排,它不僅幫助弱勢群體,而且為全體社會成員服務,是政府和民間的一種共同治理,社會工作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發展社會工作,需要構建一支規模龐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是落實科學人才觀的內在要求。落實科學人才觀,必須堅持“人人都能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的理念,將社會工作者納入人才行列和人才工作視野,突破狹隘的人才觀念和人才評價尺度。同時,必須堅持“鼓勵人人爭做貢獻”的理念,對社工人才的工作及其貢獻給予科學評價和充分認可;必須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激發廣大社工人才服務社會、擴大社會效益的積極性和內動力。
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是人才工作社會化的實現路徑。必須把人才工作放到社會的大背景下去審視、去謀劃,用社會化的思路和方法推動社會性人才建設;進一步拓寬人才工作覆蓋面,將黨委、政府的人才政策、工作措施延伸到社會各個角落服務的群體,提高他們建設社會的能力和水平;構建社會化的人才配置機制,通過社工人才的社會化流動,實現人才資源的社會化配置。
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
堅持培養專業化人才與集聚社會化人才并重的思路。最大限度地集聚社工人才,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推進社工人才的專業化、職業化和規范化,另一方面大力引導各類人才投身社會工作,形成“培養專業社工、社工引領義工、義工服務群眾、群眾參與義工”的互動格局。
培育社工人才的核心能力。應根據不同崗位的能力要求,對不同職業的社工人才進行分門別類的能力培訓,在提高政策水平和其社會工作理論素養、向他們傳授社會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重點培訓專業技術知識、操作技能、社會工作的專業性方法和技巧,并培養其從事社會活動、調動和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同時,應強化廣大社會工作者助人自助、無私奉獻的價值理念,努力實踐“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完善社工人才培養體系。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將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納入中長期人才規劃,通盤考慮,整體推進;加快高校、職業院校社工人才培養的體系建設,根據社會工作的人才需求相應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拓寬人才增量的來源;以社區為重點,建立城鄉社區社工人才培訓體系,整合社區資源,廣泛培養社工人才;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密集的單位,采取“社區送教” 的方式,組織人才進入社區開展人才培訓,并向社區適當注入教育培訓資源,提高社區培養社工人才的能力。
必須構建科學的體制機制
建立統分結合的工作體制。必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構建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政府工作格局。注重發揮社區(村)黨組織和居民(村民)委員會的骨干作用,工、青、婦、科協等群團組織的人才優勢、組織網絡優勢和職能優勢。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大力發展民間組織,發揮社會團體和公民自組織在培養聚集社工人才、發展社會工作中的突出作用。
建立多元化的社工人才引進機制。按照“社會責任社會負擔”和“共建、共榮、共享”的原則,制定政策措施,引導駐社區單位的各類人才服務社區、參與社會工作。通過多種渠道吸納人才從事專業的社會工作,推進社工人才職業化。大力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充實基層社工人才隊伍,改善社工人才結構。
建立靈活的社工人才使用機制。結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鄉鎮機構改革,配備專門的社會工作力量。加快發展社會服務業,通過社區創業、靈活就業等多種方式聚集社工人才。探索實行“社區服務儲蓄”、“社區服務借貸”等制度,靈活使用社會各類人才發展社會工作。積極組建形式多樣、來源廣泛的社會工作志愿者隊伍,以志愿服務的方式,集聚社會工作力量。建立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盡快建立完善職業規范和從業標準,健全社工人才評價體系,促進社工人才隊伍建設規范化。社工人才評價應注重層次性,形成包括助理社工師、社工師、高級社工師的人才體系,疏通社工人才成長的通道。堅持物質利益與精神價值雙重激勵的原則,廣泛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社工人才評選表彰活動,形成優秀社工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競相涌現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