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民族地區人才矛盾
--與省社科院文興吾研究員談民族地區人才開發
據省社科院相關報告稱,2004年,甘孜、阿壩、涼山3個民族自治州幅員面積占全省的61%,人口占全省人口總量的7.1%,而經濟總量僅占全省的5.3%,人均GDP只有全省水平的76.3%、全國的51%。三州的數據表明,無論是經濟綜合競爭力,還是人才競爭力,與省內外較發達地區的差距還很大。
從根本上講,民族地區的差距,在于人才隊伍的差距;民族地區的落后,與人才資源開發利用的落后相關。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要求“進一步做好西部和民族地區人才工作”。我省民族地區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如何?又如何依靠人才開發推動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近日,就上述問題,記者專訪了省社科院科學學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文興吾。
矛盾:
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費并存
記者:近年來,你們所對我省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了較深入的調查研究。能不能介紹一下我省民族地區人才隊伍建設的現實情況?
文興吾:目前,我省民族地區的人才隊伍存在著“既多又少”的矛盾,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費同時并存。譬如,2003年底,我省每萬人擁有中專及以上學歷人口467.6人,也就是按知識標準(文化程度),每萬人口擁有人才467.6人。同年,“三州”每萬人擁有中專及以上學歷人口429.5人,也就是按知識標準(文化程度),每萬人口擁有人才429.5人,比全省平均數少38.1人。
記者:這種“既多又少”反映出什么問題?
文興吾:主要反映出不是數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不是存量的大小,而是如何有效地發揮其作用的問題。人才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拔尖人才再多、優秀人才再多也沒有意義,當然也就留不住人才、引不進人才、造就不出服務于本土社會經濟發展的新一代人才。
當前,一方面,產業的發展亟待人才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不少專業技術人才卻未有效地介入產業發展,處于閑置與半閑置狀態。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教育培養人才,另一方面,本土的教育資源卻不能有效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要么是培養出的青年人才服務他鄉,要么是家長不愿送青少年到校讀書。讀了書不一定能到城市就業,又不愿務農、放牧,反而成了什么也不能做的人了,從而使教育發展、“普九”工作步履維艱。
著力點:
產業發展與人才開發互動
記者:破解民族地區人才發展矛盾的著力點應在哪里?
文興吾:加強人才工作,絕不能就人才論人才,必須從加強產業發展入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區域留不住人才,歸根到底在于產業未能有效地發展,缺乏企業這種人才就業最廣闊的天地。
記者:產業不發展,留不住人才;而沒有人才,也就沒有產業的發展;這是互為因果的。那么民族地區如何打破這個鎖鏈呢?
文興吾:充分利用外力推動,打破這個鎖鏈。21世紀,充分利用后發優勢推進跨越式發展,就必須立足于廣泛協調使用不同所有者的經營資源,利用它們不斷發展和壯大區域優勢特色產業,依靠它們培育出本土、本民族的人才。我省民族地區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有政策支持,有當今世界消除知識的空間障礙的信息網絡技術的支持,還有國內外許多不發達地區依靠科技進步振興區域經濟的成功經驗。
記者:民族地區如何形成“產業發展———人才開發———產業擴張”的良性循環?
文興吾:民族地區的人才工作,不要一般地談論“感情留人、事業留人、適當的待遇留人”,而要積極談論“以正確的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吸引人”,“以優越的投資環境、產業政策留住人”,“以形成富于特色和競爭力的產業聚群網羅人”。要通過精心制定發展規劃,把人才事業與企業、產業發展相聯系,主動地建構產業發展優勢;通過吸引外部企業進入區內的開發活動,實現外部人才的大量涌入,由此帶動、培育和整合本土人才,推進教育事業發展。由此,既培育出本土的創業精神,又進一步推動產業聚群的發展,使產業的吸引力更加擴大。
發展戰略:
“人才興農(牧)”與教育發展并重
記者:你談論產業發展與人才開發的辯證關系和相關經驗時,舉例大都是種養業的;這是否表明你特別強調廣大農牧民的發展?
文興吾:是。這是關系民族地區人才工作的基本理念和價值取向的大問題。民族地區發展的目的就是讓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因此,我們處理經濟社會的一切發展問題,都要著眼于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著眼于提高廣大農牧民參與現代生產、生活的能力,著眼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
記者:那么,在民族地區,就應更加重視以增強牧民致富能力為核心的“人才興農”、“人才興牧”戰略。
文興吾:對。民族地區土地和草場相對豐富,農牧業是最具基礎性、影響最深廣的產業。農牧業生產既是廣大農牧民生存、生活和發展的需要,也是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參與社會活動、為社會作貢獻的現實環境和空間。抓好農牧業生產和發展,也就創造了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而隨著農牧業效益的不斷提高,農牧民家庭生活的極大改善,觀光農牧業將發展起來,從而為民族地區產業升級、發展生態民族文化旅游業創造現實條件。當前,如何通過外部投資,充分利用民族地區得天獨厚的、獨具特色的生態、生物資源,形成無污染、高營養食物的規模生產技術和能力,走農牧業生態化、產業化、工業化發展道路,應是我們民族地區要抓好的根本問題。
記者:“人才興農”、“人才興牧”戰略的深入實施,客觀上需要把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作為重點,而農村實用人才的成功,又將促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健康發展,激勵青少年學好知識,自覺地、積極地投身于農牧業特色經濟發展,投身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事業。如此而論,“人才興農(牧)”與教育發展的良性循環也就形成了。那么,發展民族地區教育應抓住哪些關鍵環節呢?
文興吾:要通過各種創新活動,把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系統工程來抓。還要把住宿制學校作為基本陣地,把各種有限的發展資源優先安排給住宿制學校,不斷完善其軟硬件設施,使其成為學生能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好、學得好、身心愉快的場所,形成“生活落差”,打造“學習洼地”。
專家簡介:
文興吾,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科學學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主要研究對象:科學技術哲學、人才學等。先后發表《相對論時空理論再認識》、《與時俱進的“科學技術動力觀”》、《關于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理論創新》等論文及研究報告百余篇;出版《第一生產力論與科教興國戰略》、《中國可持續發展道路探索》、《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等專著,2003年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觀點
依托項目引進和培養人才
澤柏(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
隨著國家對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大,民族地區要圍繞當地的優勢產業、支柱產業積極爭取項目、引進項目,并依托現有項目,篩選引進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知識技術密集機構的成熟技術、成果,在項目中轉化應用,確定首席專家。一個首席專家或一個成熟技術、成果背后都是一支團隊,它可以通過在當地的產業開發中提升、規范、拓展產業鏈,帶動當地各類人才的培養,推進當地的能力建設。四川省委組織部在三州實施的希望之光在這方面是成功的。
抓教育引項目促人才發展
趙克彬(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人才資源開發、利用的充分程度,將決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首先,應下大力氣搞好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努力提高全體勞動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質,構建能夠滿足產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技術型人才隊伍。其次,應通過建立包括自然、社會環境和物質、文化生活差異等因素在內的系數模型,以附加貨幣量的方式體現各類人才在民族地區所做出的貢獻,促進人才隊伍的穩定,激勵現有人才充分發揮作用。要以項目為載體促進人才向民族地區“柔性”流動,通過引進實體、企業、項目的方式延攬和聚集人才,推進資金、項目、技術、人才同步進入。還可采取補償貿易的方式,通過實物輸出置換人才資源輸入,促進地區間的資本置換和優勢對接。
使用好現有人才
是民族地區人才開發的基礎
向澤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干部人事處負責人):
人才流失是當前民族地區最為嚴峻的問題,穩定好、使用好現有人才是民族地區人才開發的基礎和前提。由于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政策是政府對民族地區人才進行宏觀調控的必要手段。有必要根據民族地區實際和人才資本的特性,研究制定與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相匹配的培養人才、引進人才、選拔人才、評價人才、激勵人才的特殊政策。避免人才評價標準一刀切,努力營造有利于民族地區人才開發
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價值取向。
鏈接
資料一:四川民族地區概況
四川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民族自治地方有3個自治州、4個自治縣,另有6個享受民族地區待遇的縣(區),共計57個縣,92個民族鄉。民族自治地方幅員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62.9%以上,基本上都處于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核心區,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后地區。
2004年末,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644.9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15萬,占64.4%。
資料二:四川民族地區人才狀況
?。?)2003年,全省人口8700.4萬,其中中專2029776人、大專1372692人、本科629175人、研究生36787人;每萬人擁有中專及以上學歷人口467.6人,即按知識標準(文化程度),每萬人口擁有人才467.6人。
同年,“三州”人口590.7萬,其中中專161295人、大專77578人、本科14563人、研究生303人;每萬人擁有中專及以上學歷人口429.5人,即按知識標準(文化程度),每萬人口擁有人才429.5人,比全省平均數少38.1人。
(2)2003年,我省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專業技術人員1121103人;每萬人口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28.9人。
同年,三州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專業技術人員94290人;每萬人口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59.6人,比全省平均數多30.7人。(3)2003年,我省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有73%集中在教育、衛生行業,三州為80%。
?。?)2003年,我省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專業技術人才約106.3萬人,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區域,三州則較少。
(《四川日報》2005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