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人才效益提升3%
通常我們用創造百萬GDP所需的人才數量(人才效益)來衡量人才對經濟發展的貢獻。2000年到2004年,我省人才效益(Eer)由10.1%變為7.1%。這意味著創造百萬GDP所需的人才數量正逐漸減少,人才效益有所提升。這是記者日前從省人才辦了解的。
統計顯示,2004年末,我省按知識標準(文化程度)計算的人才資源總量為459.8萬人,比2000年末增加53.5萬人,增長13.2%。用人才總量除以GDP,可以得出2000年和2004年我省的人才效益指標分別為10.1%和7.1%。
盡管如此,省人才辦指出,對我省人才現狀尚不能樂觀,人才結構錯位,人才過于向第三產業集中,高級人才總量少、比重低等三大問題依然存在。
目前,我省人才結構具有以下5個特點:從城鄉結構看,城鎮人才聚集力明顯強于農村,2000年到2004年,我省人才城鄉構成比變化不大,基本維持在0.86:0.14的水平;從人才學歷構成看,人才文化程度不斷提高,但中專和大專學歷人才占人才總數的一半左右,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不足的格局并未改變;從人才的年齡構成看,我省已形成以中青年人才為主體的格局,人才隊伍明顯年輕化,2004年末,全省16至59歲的人才為432.1萬人,占總數的94.0%;從人才的性別構成看,男性仍占主體地位,2004年,我省男女人才性別比為0.557:0.443;從人才的單位構成看,企業、非公有制單位、城鎮個體和農村人才相對不足,機關、事業單位人才相對較多。“我省人才總量雖居全國前列,但由于人口多,每萬人中的人才量為568人,遠低于東部發達地區,加上以上幾個結構比例的失調,表現出人才資源供大于求,人才資源供給不足和人才閑置與人才短缺并存的現象。”省人才辦有關負責人分析說。
此外,無論從人才受教育的程度看,還是從專業技術人員的級別看,我省高層次人才不足10萬人,只占全省人才總量的2.2%,人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
《四川日報》200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