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紀實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對一個政黨、一個國家而言,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2003年12月,中央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胡錦濤(圖片-新聞-網頁)等中央領導同志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會后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的鼓舞下,一個重視人才工作、研究人才工作、宣傳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的局面正在全國形成。
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和中央關于人才工作《決定》精神,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人才觀,扎實推進人才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人才工作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創新取得新突破,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為國家實施重大發展戰略提供人才支持的工作邁出新步伐……人才工作全面展開、穩步推進,人才活力競相迸發。
加強領導,整合力量,人才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人才工作基礎性建設進一步加強
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以來,全國31個省區市都召開了規格高、影響大的人才工作會議,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人才工作做出總體部署。各地各部門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本地本部門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事業發展的需要,認真研究謀劃人才工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研究制訂貫徹落實《決定》的實施意見,將重點工作任務進行分解,落實到中央國家機關各有關部委。
各地各部門認真落實黨管人才原則,把加強領導、整合力量作為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礎工程來抓。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基本成立了人才工作領導或協調機構,在黨委組織部設立了人才工作機構,充實了工作力量。一個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摸清人才底數,掌握總體情況,是不斷把人才工作推向深入的前提。中組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國資委、國家統計局等部門共同制訂出新的全國人才資源統計指標體系,把沿用了50年的干部人事統計拓展到全國人才資源統計,打破了人才的身份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統計范圍覆蓋全社會各類別、各層次人才。目前,涉及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5個類別的人才資源統計工作正在進行中。
《人才強國戰略中長期規劃研究報告》的完成,為制訂“十一五”人才規劃提供了有力支撐;開展黨管人才原則及其實現途徑等重點理論課題的調研工作,為建立中國特色人才政策法規體系打下基礎。人才工作宣傳力度不斷加大,中宣部牽頭成立了人才工作宣傳小組,重點宣傳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決定的經驗和做法,集中宣傳了馬祖光、許振超、李斌、李建保等優秀人才的典型代表,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各地各部門還加大力度建立高層次人才庫、人才信息網絡。
人才工作投入力度也不斷加大。一些省區市建立了人才資源開發的專項資金和人才工作基金。遼寧拿出5000萬元設立省人才專項資金,用于高層次人才開發;河南每年拿出2000萬元,作為“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杰出青年創新基金”;廣東建立南粵功勛獎、南粵創業獎和南粵技術能手獎三大人才獎勵制度,并逐年加大經費投入力度;陜西首次評定省科技進步最高獎,對科技專家予以重獎。寧夏在自治區科技獎的基礎上,設立了“回國人員成就獎”、“六盤山友誼獎”等獎項,擴大獎勵范圍,提升獎勵層次。山西明確由省財政每年劃撥1000萬元,重點用于引進的優秀人才科研、工作、生活補助、獎勵,以及引進國外智力和人才培養開發。種種舉措,使人才工作的基礎性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圍繞發展大局,為國家實施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各地各部門緊緊圍繞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積極提供人才支持,東北、西部等地區人才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把東北地區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重點工作狠抓落實,組織有關部委到東北三省開展專題調研。中組部、人事部在大連召開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人才工作座談會,向中央提出了工作建議。中辦、國辦下發《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進一步加強東北地區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后,各成員單位認真貫徹落實。中組部著手實施京津滬和東部沿海地區與東北地區市、縣兩級干部的交流計劃。科技部啟動了重點培養高科技人才的“振興老工業基地科技專項活動”。國家外國專家局認真落實為東北三省引智服務的8項工作和16件實事。中科院實施了“東北之春”人才培養計劃。中組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社科院、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等組織了“院士專家東北行”活動,為東北振興提供技術和智力咨詢。這些高層次專家的定點支援,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才瓶頸對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制約。
高層次“智本”大量投入東北,東北三省人才隊伍建設邁入“快車道”。黑龍江打破地域、戶籍、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制約,從省外“柔性”引進78名博士后。遼寧全省人才總量截至2004年10月底,達到324萬人,比上年增加6%。
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工作也得到進一步加強。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委舉辦和開展了40個專題研究班和人才培養項目,培訓西部地區干部4000余人。中組部、團中央從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委和東部有關省區市選派了515名博士服務團成員到西部地區掛職鍛煉;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等選拔了257名拔尖青年科技人才作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到國內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研修學習;國家西部開發辦建成了12個遠程培訓中心和培訓管理中心,累計為西部地區培訓骨干公務員、各類人才4000多人次。青海實施人才柔性引進的“候鳥工程”,引進了大量急需人才。實踐證明,人才資源開發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緊密配合,相互促進,既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形成人才資源的整體合力,又為各類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提供機遇和舞臺,促進人才盡快成長。
凸顯“四個尊重”,加大人才工作改革創新力度,制約人才隊伍建設的體制性機制性因素正逐步消除城鄉、區域、部門、行業、身份、所有制……人才的合理流動常常遭遇諸如此類的限制。人才的活力取決于機制和體制。要真正做到“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就要破除那些不合時宜、束縛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觀念、做法和體制,推動人才工作體制和機制的全面創新。為此,各地各部門進行了積極探索。
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主體。圍繞黨政人才隊伍建設,中組部會同有關部門集中出臺了《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工作暫行規定》等“5+1”規范性文件,公開選拔、競爭上崗、任期試用、辭職辭退制等改革措施在各地進一步得到完善和推廣。圍繞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人事部等部門提出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和主要措施,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并取得新的進展。圍繞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國資委制訂下發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加大了公開招聘的力度,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了22名中央企業的高級經營管理者,初步建立了中央企業負責人年度經營業績考核指標體系。
為創新體制機制,中央和地方上下聯動。吉林出臺《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創新重點工作》,確立了37項重點任務,落實給12個省直機關。天津大力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全市2800多家事業單位推行了人員聘任制,25萬多名職工簽訂了聘用合同。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制定政策,對人才流動過程中養老醫療保險銜接等問題作出規定。內蒙古、云南、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制定出臺政策,采取兼職、講學、咨詢服務、科技合作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加大引進人才力度。為進一步打破人才流動的區域性限制,一些地方和單位還在加強區域性人才資源開發與合作方面進行積極探索。黑龍江、遼寧、吉林簽訂了東北三省人才市場一體化合作框架協議,初步建立了三省人事工作相互通報制度、人才市場聯席會制度。上海、浙江、江蘇制訂了《長三角人才資源現狀調研計劃》,進一步向縱深推進“長三角”人才開發工作。貴州成功舉辦“西部人才論壇”,西部12個省區市人才資源的開發與合作出現了良好的勢頭。新疆召開引智協作座談會,與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引進外國專家、出國培訓、成果推廣等工作進行交流與合作。此外,部分省市積極加強與國(境)外和區域間的人才交流與合作,人才資源開發的領域不斷拓展,如重慶與香港、澳門簽署了多個人才交流合作協議。
人才市場化配置機制進一步完善。各地各部門按照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才市場體系要求,制定有關政策法規,進一步加強人才市場的規范化管理。人事部出臺《關于加快發展人才市場的意見》等政策措施,積極推進政府所屬人才流動服務機構體制改革。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探索人才成長規律,優化人才結構,以高層次人才為重點的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
各地各部門圍繞人才資源能力建設,以高層次人才為重點,堅持分類指導,整體推進人才隊伍建設。
各地各部門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培訓資源,切實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中組部加強對大規模培訓干部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截至目前,全國共培訓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11萬多人。人事部開展了大規模行政許可法培訓,全國共有430多萬人次公務員參加了學習。科技部提出了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戰略思路、重點任務和工作目標。國資委制訂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央企業領導人員培訓工作的意見》,舉辦了15期培訓班,對2400余名中央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了專題培訓。中央非常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去年8月邀請了110位高級專家和高技能人才的代表前往北戴河休假。各地各部門也加大了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工作力度。中組部下發《關于更新中央直接掌握聯系的高級專家信息和補充人選的通知》。各級黨委也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直接聯系專家制度,掌握了一批高層次人才。中宣部等有關部委下發了《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作意見》。中央統戰部建立了近1000名黨外代表人物后備人選名單。教育部啟動實施了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計劃”。科技部依托“973計劃”“863計劃”,實施“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廣西建設13個自治區級的人才小高地,吸引、聚集一批高層次人才和領軍人才。海南啟動“515人才工程”,在全省分三個層次選拔和培養一批高級人才。廣東、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河北、山東等地也分別在省內設立了“珠江學者”、“閩江學者”、“天府學者”、“芙蓉學者”、“楚天學者”、“燕趙學者”、“泰山學者”等崗位,培養選拔了一批高層次人才。
吸引海外智力是我國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事部開展了吸引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資助試點工作。中科院改進完善了“百人計劃”,引進134名海外科學家。北京面向境外人才市場推出300多個高級職位,招聘到大量急需人才。上海實施“萬名海外留學人才集聚工程”,去年已引進海外留學人員4086名。據國家外國專家局統計,目前,我國聘請的外國專家及港、澳、臺地區專家人數達到45萬人次左右。
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山東評選“首席技師”,每人每月津貼1000元。江蘇13個地市中已有10個對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頒發政府津貼。針對當前我國高技能人才極端短缺的現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等11個部委成立了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司(局)際協調小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啟動了“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實施了“三年五十萬新技師培養計劃”。云南啟動了“三年十萬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2004年已培養2.8萬名高技能人才。在農村實用人才方面,農業部等6部門建立了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協調工作機制,大力實施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陽光工程”。江西實施了“三培兩帶”工程,目前已培養了10萬多名的黨員致富能手。四川以鄉土人才開發帶動農村產業大發展,實施“千百萬農民工培訓”工程,加快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力度。
《新華網》 2005 年 3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