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才強省”叫得更響
——上海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沈榮華談四川人才工作
“希望四川能成為全國人才工作的領跑省,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8個字上:投資、開放、制度、隊伍”。上海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沈榮華用這句話為四川人才工作描繪藍圖。
沈榮華主持、參加過30多項國家和上海市有關人才人事方面重大軟科學項目研究,在國內率先提出“社會主義人才市場”、“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高地建設”等理論,參與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起草工作。受中組部委托,沈榮華14日來川進行歷時3天的“構建中國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規體系研究”課題調研。16日,沈榮華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對四川人才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四川抓人才工作的氛圍很濃”
記者:沈所長,15日你在省委組織部舉辦的人才工作專題報告會上曾說,“四川人才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們應怎樣理解這句話?
沈榮華:意味著四層含義: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各方廣泛參與。
記者:“三個轉變”是四川用新思想、新觀念推進發展新跨越而提出的發展戰略。其中,“加快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符合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文件精神,反映出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你對四川人才工作有何評價?
沈榮華:四川抓人才工作的氛圍很濃。最強烈的印象有三點,首先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人才工作。省委提出“三個轉變”中的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是符合中央精神的一次重大探索和創新。第二,四川的組織人事部門有很強的人才意識。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第三,通過在蓉對四川組織人事部門、部分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三場座談后,我感覺四川省拉開了人才工作新高潮的序幕。
“人才創新要從政策向制度轉變”
記者:在你的報告中,我們知道了三個數據:第一是中國人口占世界的21%;第二是勞動力占世界26%;第三是中國就業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99年,這是美國100年前的水平。美國現在是13.17年,韓國是11.48年。看來,加大對人才建設的投入,迫在眉睫。
沈榮華:是的。世界發達國家發展途徑有兩條,一是物力資本投資,一是人力資本投資。國內有專家研究,投入1億資本,第二年帶來的GDP是兩個億;如果投入1億的人力資本,第二年帶來的GDP是6個億。四川也應加快人才國際化進程。要把眼光抬高些、放遠些,應主要著眼三個指標:一是人才構成國際化;二是人才素質國際化;三是人才流動國際化。以柔性流動的辦法把國外的人才吸引過來。
記者:你的另一個例子也叫我們記憶深刻:為什么亞洲的人才往美國跑,是食不溫飽?為什么非洲的人才往美國跑,是衣不遮體?為什么這幾年歐洲的人才也往美國跑,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好?回答均為“不是”。主要原因是美國的人才制度好,它有利于技術創新、財富積累、投資安全。
沈榮華:所以我的第三個建議,就是希望四川把“人才強省”戰略叫得更響,人才創新要從政策向制度建設轉變。政策意味著是一個近期的、隨意性較大的、僅優惠部分人的概念,如果能把其中較為成熟的政策上升到法規層面,將促進人才工作更上新臺階。
記者:最后,能否為四川組織人事工作者提些建議和要求?
沈榮華:要培養培養者、開發開發者,也就是加大自身隊伍建設問題。四川組織人事部門的同志要加快推進專業化水平,要把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當作一門嚴謹的科學。我考察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的政府、企業后,發現他們的人力資源部均為最重要的部門。現代人力資源部門應著眼于開發與管理,總的要求是按照人才國際化要求,力爭做到國際化、市場化、信息化、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