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越來越多基層干部走進直播間為當地農產品代言,相關視頻在網上熱度居高不下,成為鄉村發展的新風景。這種創新做法不僅改變了公眾對基層干部的固有印象,更打通了鄉村產品走向市場的新路徑。不過熱鬧背后必須清醒認識到,流量帶來的關注只是起點,如果只沉迷鏡頭前的喧嘩而不謀劃長遠,終究難逃曇花一現的結局。唯有深挖特色塑品牌、凝聚合力激活力、筑牢根基強實力,才能將"直播熱度"轉化為"發展厚度",讓鄉村在時代浪潮中站穩腳跟。
深耕特色底蘊,讓“流量跟風”蛻變為“品牌深耕”。當前不少基層干部直播助農時,往往陷入流量焦慮的怪圈,忙著追逐流行話術、模仿熱門套路,卻對本地農產品的獨特價值視而不見。這種"著魔"跟風的結果,是產品同質化嚴重,難以在市場競爭中嶄露頭角,熱鬧的流量最終如過眼云煙,難以轉化為實際銷量和長期品牌價值。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多一些對鄉土特色的挖潛深耕,少一些盲目跟從的流量焦慮。基層干部應把鏡頭對準本地獨有的資源稟賦,通過挖掘農產品背后的文化基因與品質故事,讓消費者在購買時不僅收獲商品,更記住一份獨特的鄉土記憶。要筑牢品質護城河,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從種苗培育的嚴格篩選,到種植過程的綠色管控,再到加工環節的精細品控,用穩定可靠的品質樹立口碑。要以品牌建設為支點,通過申請地理標志商標、打造區域公共品牌等方式,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優質農產品獲得市場標識。
激活多元主體,讓"干部單播"升級為"干群共播"。在直播助農的實踐中,"干部在播、群眾在看"的現象并不鮮見。這種"干部獨角戲"的模式,不僅難以形成發展合力,更讓鄉村故事的講述顯得單薄。鄉村發展從來不是"一人獨舞",而是需要政府、群眾、市場等多方參與的"大合唱"。政府要當好"筑臺人",建立常態化的直播助農培訓體系,讓農民、返鄉創業者走進課堂,學習直播技巧、電商運營、數據分析等新技能,培育一批帶著泥土氣息的"農民主播""鄉土網紅"。要構建"干部搭臺、群眾唱戲、市場運作"的協同機制。引入電商平臺、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通過"企業+農戶+直播"等模式,在利益共享機制下,讓群眾在參與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從"旁觀者"變為"主角兒",形成"人人都是鄉村代言人"的生動局面,讓直播間成為展現鄉村活力的立體窗口。
夯實發展根基,讓"短期熱度"升華為"持久動力"。一些"網紅農產品"之所以熱潮過后迅速沉寂,根源在于只盯著短期流量帶來的銷量,卻忽視了產業基礎的筑牢與鄉村整體實力的提升。鄉村振興不能靠"流量快餐",必須多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笨功夫",少一些虛頭巴腦的概念炒作。要圍繞特色農產品做好"鏈式文章",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附加值,加強冷鏈物流、倉儲加工等基礎設施建設,讓"產得出"的農產品能"運得走""存得住"。要借助數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智能化水平,通過搭建智慧農業平臺,利用數字鄉村管理系統,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辦理事務,營造便捷高效的發展環境。要守住生態底線,在產業發展中注重綠水青山的保護,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鄉村最持久的競爭力,實現生態美與產業興的良性互動。(劉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