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年輕干部要在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掛職鍛煉,是組織給予的信任與機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掛職經歷不僅是職業生涯中難得的“實踐課”,更是黨性、能力和作風的“檢驗場”。每一位掛職干部都應當反躬自?。簰炻毱陂g,是否真正做到了“身入”“心入”“力入”?
現實中,仍有極少數同志把掛職當成“跳板”,人雖報到,心卻還在原單位。有的惦記著原崗位的工作進度,頻繁被召回參與業務;有的把掛職視為“短暫體驗”,工作浮于表面、不碰矛盾;還有的甚至抱著“做客”心態,等待期滿“滿載而歸”。這種“名到人不到、人到心不到、心到力不到”的“走讀”現象,不僅違背了組織培養的初衷,更辜負了基層和群眾的期待,最終耽誤的是自己成長的機會。
掛職,首先要解決“為什么去”的問題。它不是一段“鍍金之旅”,而是一場“墩苗之舉”。組織的本意,是讓我們離開舒適區,到不同環境、不同任務中摔打錘煉、開闊視野。如果仍以“原單位工作為主、掛職為輔”,甚至主動尋求“兩邊兼顧”,那就無異于自我架空,既學不到真本領,也干不出實績。掛職干部應當清醒認識到:只有真正把關系轉過去、把責任扛起來,才能獲得鍛煉的價值。
其次要明確“去了怎么做”。掛職單位不是“臨時驛站”,而是新的主場。我們要主動融入,把黨組織關系、工作關系、學習關系真正落地,杜絕“三天兩頭請假回原單位”。要珍惜掛職單位的分工,即便任務再小、再陌生,也要把它當作“責任田”來精耕細作,決不挑肥揀瘦、避重就輕。只有放下“外來客”的心態,爭做“自家人”,才能贏得信任、發揮作用。
更重要的是,掛職是一次“能力突圍”。在原單位可能是業務骨干,到了新崗位卻可能面臨知識恐慌、經驗不足。這恰恰是補短強弱、突破自我的關鍵期。我們要敢于接手棘手問題,樂于走進矛盾一線,在攻堅克難中提升群眾工作能力、應急處突能力和統籌協調能力。如果只求“平穩過渡”、無所事事,那么這段經歷終將淪為簡歷上蒼白的一筆。
掛職鍛煉,或許只有一次;基層一課,卻受益終身。每位掛職干部都應銘記:只有身入心入、實干擔當,拒絕“身在曹營心在漢”,才能把這段時光淬煉成真正的成長階梯,不負組織、不負人民、不負自我。(黃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