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天下之大業也”。隨著支持“新農人”返鄉創業的政策不斷出臺,一批有知識、有能力、有追求的人才離開城市,來到農村,成為了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力軍,也推動著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入新臺階。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新農人扎根基層、服務農村,能為村居整治、產業發展、鄉村治理帶來先進的科技和經驗,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帶動農村發展致富。
不過,“新農人”仍然是新現象,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和短板。例如,部分新農人存在“學歷高經歷少”情況,缺乏系統的專業農業技術(如智慧農業、生態種植)或市場運營管理經驗,在進入市場時可能會面臨品牌建設不足、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導致生產效率低或產品滯銷。又如,一些地區部分地區的政策支持未能充分覆蓋新農人的發展需求,導致其在創業初期或規模擴張階段易陷入資金困境。再如,一些地區對“新農人”的社會認可度還比較低,部分傳統農戶對新農人的創新模式仍持有懷疑態度,高素質人才不愿投身農業,人才流失嚴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優質勞動力”。因此,要讓更多的“新農人”站上鄉村振興“C位”,實現人盡其才,人才共興,應多措并舉,化解難題。一方面,要強化培養賦能,搭建“政府-企業-高校”合作育才機制,全覆蓋打造人才入鄉“新農人”工作站,成立“新農人產業互助聯盟”,提供智慧農業、電商運營、品牌推銷等實用課程。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農業科研機構與企業對接,推廣節水灌溉、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彌補新農人技能短缺,讓更多“新農人”成為鄉村“興農人”。另一方面,強化對“新農人”創業的全方位支持。通過財政補貼、低息貸款、社會資本引入等多元化融資手段,緩解新農人在創業初期的資金壓力,降低其經營成本與市場準入門檻。
“一花獨放不是春”。新農人既要“干得好”也要“帶得動”。一方面要以榜樣賦能,發揮優秀“新農人”示范帶動作用,做好典型案例宣傳,邀請優秀“新農人”代表現場展示、現身說法、介紹經驗、互相啟發,激勵更多“新農人”開拓進取、建功立業,與鄉村發展同頻共振。另一方面,要拓寬鄉村干部隊伍選用視野,鼓勵將思路好、辦法多、積極性高的“新農人”按程序擇優選拔進“兩委”班子,為他們搭建更寬廣的舞臺,促使“新農人”真正成長為鄉村振興“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的生力軍。(孫云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