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把到基層和艱苦地區鍛煉成長作為年輕干部培養的重要途徑。年輕干部成長無捷徑可走,經風雨見世面才能壯筋骨長才干。
胡喬木的《采桑子·反“愁”》其三中有這樣一句話,“待入塵寰,與眾悲歡,始信叢中另有天”。唐代詩人孟浩然也寫到,“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雅興從何來,因赴“故人”約。莫道基層苦,基層也有詩。躬身入局,挺膺負責,方有成事之可冀。年輕干部當如胡喬木所期待的那樣、學孟浩然欣然赴約那樣,加注“熱愛”育“沃土”,躬身“耕織”培“熱土”,扎根“花海”養“厚土”,讓青春與基層“撞個滿懷”,倍道兼行、常思常為“答到”“做到”“達到”,鋪開鄉村畫卷、感受“別樣爛漫”。
莫問行路歸何處,此心安處是吾鄉。當青春相遇“方言”,這份熱愛不求新聲但要常常“答到”。從庭院到阡陌,從逢集到節會,“整巴適”“莫來頭”“弄抻敨”等方言俗語不絕入耳。如果基層是個大染缸,那么方言就是最好的“染色劑”,也讓基層干部一時聽不懂群眾說話,不敢跟群眾搭訕,真正體味到什么叫“獨在異鄉為異客”,成為在基層要修煉的“首關”。說不好就多說,聽不懂就多問,別無他法。聽本地同事說、找方言資料學,“不期速成”常學常用;去街頭學“棋藝”、踢“壩壩球”,與垂釣者拉起“落日余暉”,“入鄉隨俗”現學現用;與養成系“新農人”話桑麻,為數字化“新農具”做講解,“俗詞新解”派上大用。喝百家茶,進百家門,聽百家言,解百家難。從聽懂到能說、再到順利地表達,才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話說,更好地為黨的政策“發聲”、為鄉村振興“獻聲”、為鄉村主題“配音”,讓鄉村故事“有聲有色”。
繅絲織帛猶努力,變緝撩機苦難織。當青春躬身“耕織”,這份堅持不求驚艷但要常常“做到”。新時代基層有“千條線”也有“萬維網”,上接“云端”、下憂“耕獲”。答不上話、接不上茬、拿不上手,根源還在于知識匱乏、本領恐慌。怎么辦?擺正位置、放低姿態,把學歷“清零”、把基層當課堂,尋求前輩的幫助和建議,傾聽群眾的聲音和經驗,認識城鄉差距和機遇,感受百姓艱辛與不易,身入心至讀好“無字書”;怎么看?步步看、“云上”看、回頭看,“手里哪怕攥著千頭萬緒,但一個針眼每次只能穿過一個線頭”,條分縷析上傳下達、溝通協調和服務群眾的方方面面事務,一線一線穿、一件一件辦、一環一環扣;怎么干?事上見、事上練、事上得,到送春風、送清涼、送溫暖等服務群眾一線上去,到便民橋、廁所革命等項目建設上去,到化解矛盾、調查問卷的壩壩會上去,奮斗實干擔責的勇氣增強了,解決人民急難愁盼的能力提高了。與榜樣對標,與能人對照,與行家交流,與高手過招。從萌動到被動、再到主動,才會越來越專注、越來越有方向,一步步揭開事實真相、一味味帶去解題良方、一針針繡出時代經緯,讓鄉村畫卷“有章有法”。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當青春扎根“花海”,這份付出不求完美但要常常“達到”。從連續搶險救災戰天斗地、頂風冒寒的“小考驗”,到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顏增質的“小作為”;從搶收搶種后、大雨傾盆中的“小確幸”,到開好夜間板凳會、聽取蛙聲一片的“小歡喜”,從“黨之所需”明“吾之所向”,從“民之所向”明“吾之所往”,親眼見證冬梅“傲雪凌霜”、春草“蓄勢而發”、夏荷“中通外直”、秋稻“謙卑成長”,汲取它們詩性的力量,與四時合序、述鄉土可為,便會在大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力量,在小舍得中找到自己的幸福。要堅持做一些小事情,比如堅持每天讀書一小時、堅持日清周結月復盤、堅持參加“紅色星期五”志愿服務活動,時時自省、處處自律、日日自愛、事事自強,于平凡處見初心、于細微處見精神、于無聲處見行動。群眾心里裝,思路腦中留,政策兜里揣,方法手上有。從向光到追光、再到發光,才會越來越明澈、越來越有力量,“采花又授粉、萬里路不迷”,用辛勤勞動托起夢想、續寫榮光,讓鄉村事業“有形有效”。(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