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雜志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文章要求,要深化對社會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握規律、統籌協調,抓好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各項改革方案的貫徹落實,在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上不斷取得新成效。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政績。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社會保障發揮著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反映著國家發展的宏大敘事,連接著億萬人民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民生改善和社會保障,在黨和國家堅強有力領導下,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覆蓋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人民群眾過上“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安”的好日子,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向人民群眾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面對優異成績單,清醒認識到社會保障體系仍然不夠健全,補充保障發育不夠、待遇差異不盡合理等短板依然存在。站在新的起點上,堅持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不斷完善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與此同時,要堅持系統觀念,拓寬國際視野,增強風險意識,汲取國外“中等收入陷阱”“泛福利化”等教訓,“水淺行小舟,水深走大船”,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推動社會保障事業行穩致遠。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始終把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作為發展社會保障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樹立大局意識,堅決落實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頂層設計,不自行其是、不搞變通,走穩走實全國“一盤棋”的每一步。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工作法制化,依法落實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的保障權利、義務和責任,防范化解各類風險,守護好人民群眾的每一分“養老錢”“保命錢”和每一筆“救助款”“慈善款”。堅持傳統服務方式和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在疫情防控、自然災害等考驗中,提供更加貼心暖心的社會保障服務,讓美好生活的溫暖陽光照進千家萬戶。(文/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