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一天不用功,趕不上毛澤東”。這是建國初期曾經流傳的一段佳話,代表著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精神,直到今天也很有價值。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為基層干部,我們要多方位進行學習,養成勤于學習的品質,以學習之心充實自我,以學習之心開展工作。
要在勤于閱讀中文思泉涌,綻放生花妙筆、神交先賢圣哲。勤于閱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歌德曾言:“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讀書或許不能讓一個人變的卓越,但一定能讓一個人擺脫平庸。學海無涯,我們不僅僅要在工作中邊干邊學,也要在空閑時候像魯迅先生一般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讀書上。尚書愛學是一種情懷和態度,并非狹隘的滿足于一時之功用,學習倘若僅僅歸于實用,那么終會成為無源死水,必有干涸見底的時候。
要在敢于實踐中裨補闕漏,明確行之所向、轉化學習成果。實踐是學習的重要源泉。實事求是、以實踐為師是我們黨一直以來的偉大法寶。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既要弄明白理論學習的“根”,更要在實踐中探索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魂”,再通過實踐改造和完善工作的“道”。曾幾何時,一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照亮了迷茫中的中國,讓人民重新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實踐證明真理,實踐檢驗真理,敢于實踐,可讓我們不斷匡正得失,深化我們的學習,走好前行的路。
要在持之以恒中綿綿用力,實現點滴成海、直面長風破浪。持之以恒是學習的必然要求。學習如水滴石穿,非朝夕之功,先賢荀子在《勸學》中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大學問家顧炎武曾自比神鳥精衛,作詩云:“我欲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大文豪蘇東坡也曾寫道”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勤于學習,需要我們心有力量,行有始終,事存始末,不顧難長,所謂“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正是講明貴在堅持,而不是“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想起兒時初學語文時,老師授課是從拼音開始,然后字、詞、句、篇循序漸進,如今的學習,也需堅持點滴匯聚,自然水到渠成,聚沙成塔。
習近平總書記曾回憶自己的知青歲月,說到他曾不遠30里路,去向另一位知青借讀一本《浮士德》,看完之后,再走30里路送回去。我們生長在一個幸福的時代,遍地是書籍,沒有上輩人的學習困難,應該加倍珍惜,讀書是學習,實踐是學習,持之以恒更是學習,我們要養成勤于學習的品質,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