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中國旅游日。近年來,旅游扶貧以其新興產業與其強勁的帶動作用,為貧困地區開啟了一條脫貧致富、走向振興的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住鄉村旅游興起的時機,把資源變資產,實踐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造旅游名片,發展鄉村旅游,不僅能提升金山銀山的“價值”,也能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
筑牢生態屏障,保障鄉村旅游?!吧鷳B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要守護生態發展底線,擦亮鄉村底色,筑牢生態屏障,打好經濟和綠色發展組合拳。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功能完備、服務配套、美麗宜居的新鄉村。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綜合治理,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果,持續做好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的長效管護。同時,做好亂搭亂建減法,減垃圾存量,嚴控增量,切實抓好學校、公園、建筑工地、農貿市場、公廁、車站等人口密集區域的衛生管理,對衛生死角、亂堆亂放等清零要求,做到環境衛生干凈整潔,有效提升村容村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的同時,合理利用開發,科學引導規劃。并舉雙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真正形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堅定不移地做好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守護好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自然底色。
厚植特色文化,發揮品牌效應。鄉村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根基與精神命脈。廣袤的鄉村不僅承載著農業生產和農民的生活,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要敢于破除陳舊體制機制的障礙,摒棄損害不利于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為鄉村治理掃清道路。要移風易俗樹新風,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積極培育、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鄉賢道德感召力量,引導群眾講道德、守道德,涵養“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風尚。充分利用鄉村旅游中的歷史文脈資源,探尋鄉村民風民俗、村約村規的發展沿革,對鄉土民俗風情和民族生活習慣進行深度加工和創新設計,深層次挖掘其特色內涵,防止過度商業化對文化和村民的侵蝕。要把地域文化特色凸顯出來,形成自己的文旅品牌。尤其要把中國農業文明自成一體、不斷發展的創新精神元素挖掘出來,增強文旅產業文化底蘊,打造鄉村旅游產品優勢。
激活紅色資源,升級旅游產業。旅游不僅僅有綠水青山,自然美景固然能夠讓游客大飽眼福,但是激活紅色資源,能觸碰游客的靈魂,讓他們有更多的收獲。以紅色文化講堂、文藝聯歡演出、詩詞書畫展覽為載體,開展“文化旅游活動月”,周周有主題、周周有活動,豐富村民和游客的精神物質文化生活。旅游產業從單一的“生態旅游”轉向了“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升級的旅游產業對游客更有吸引力,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在進一步發揮本地區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的同時,探索搭建政府文化產業服務平臺,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集文化、農耕、旅游、體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多元紅色旅游景點,給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帶來客源流、資金流、信息流,形成具有示范意義的紅色文化產業鏈。發揮旅游業的引領作用,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融入二三產業,提升旅游層次,發展夜間經濟,實現質的飛躍。(孫云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