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的文物是“有聲”的革命史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文物無言,歷史有聲。”當前,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革命文物這本“生動教材”。但是,怎樣才能讓“無言”的文物發出歷史之“聲”,讓它“生動”起來呢?我們在參觀革命文物、瞻仰革命遺跡時,應下足功夫做好“三課”。
“課”前下足預習功夫。如果不了解遵義會議在我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當你站在遵義會議遺址前還會肅然起敬嗎?理論學習有些深奧枯燥,電視電影里的革命故事有些遙遠虛幻,當地的、身邊的革命文物無疑才是最直觀生動的。但一眼帶過的直觀生動就成了直白淺顯。如果碑就是一塊石頭,墓就是一堆黃土,那么文物就生動不起來。文物,雖然只是某一段歷史中一件小物品,但當你把它還原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去時,它便有了生命,有了靈魂。一盞油燈,一支鋼筆,一雙草鞋,一根扁擔,半條被子,原來的主人是誰?后來送給了誰?新主人又是在什么條件下、什么事件中使用它的?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革命環境,什么樣的黨群關系、軍民關系……從“吃水不忘挖井人”到“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從悠悠紅船到巍巍寶塔,隨便一預習,你就知道,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一段栩栩如生的紅色歷史,每一處革命遺跡都藏著無盡的熱血故事。
“課”中下足聽課功夫。建議分兩輪展開。第一輪聽與記,第二輪究與理。聽與記,就是聽導游講解,并摘要記錄。由于現場游人眾多、聲音嘈雜,所以一定要注意跟上導游的腳步、聽清導游的語音。多數人往往做不到這一點,要么很快就走丟、走散了,要么神游去了,或充耳不聞,或左耳進右耳出,或斷斷續續、有一搭無一搭的,要么忙于拍照去了。由于時間緊、進度快、容量大,第一輪應先以聽記為主,拍照盡量放到第二輪。由于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就算是我們認真聽講,但一遍下來,往往也會是云里霧里、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這就需要第二輪的探究與整理了。可以沿著第一輪的路線來一次復盤,一邊要放亮眼睛尋找脈絡、開動腦筋理清思路,一邊要做好筆記、拍好照片備查。千萬不能像到風景區度假放松身心那樣,只是漫無目的地游歷風情、隨心所欲地觀賞風光就可以了。也不能像跟團旅游那樣,上車就睡覺,下車就拍照。須知,“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只有摸到了門道,我們的參觀、瞻仰才有實效。
“課”后下足溫習功夫。總結然后知不足。參觀游覽轟轟烈烈,可事后正當要總結點什么的時候,總覺得還有一些情況沒摸清楚、一些細節沒搞準確、一些邏輯沒弄明白。還好,現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已有不少革命文物“上網”了。現場沒有弄清楚的問題,后續還可以通過網絡再進行一番仔細的探究、查證。復寫然后知新意。通過參觀瞻仰,我們都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思有所感。事后,有必要把這些復寫出來。或記于記事本上,或分享到朋友圈中。既有利于我們深化對所參觀革命文物相關史實意義的理解,鞏固參觀成果,也有利于對革命文物的宣傳推介,讓更多人受到教益。通過一游一記,或思或感,還有利于培養我們的寫作習慣,進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理論修養。閑思然后知廣博。有些見聞,當時也許沒有什么成果。但當你把這些雜亂卻豐富的見聞堆砌起來或放到某一個特定場景中去時,往往會靈光一現,發現它們之間的某種聯系。我們閑來無事的時候,可把這些參觀見聞延伸拓展、縱橫聯系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尤其要照應到現實中來。如恰能給當下現實的工作一些靈感,那你也不必意外。(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