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到二0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藍圖。奮斗目標越宏偉、斗爭形勢越復雜,越要注重在重大斗爭一線鍛煉鍛造干部,大力選拔沖鋒陷陣能打硬仗的戰將良才,培養造就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執政骨干隊伍。大戰識良將,大考辨賢才。近日,《求是》雜志發表中組部文章《注重在重大斗爭一線考察識別干部》,這是一種鮮明的用人導向,更是一聲“動員令”,為重大斗爭一線考察識別干部指明了方向。各級黨委及其組織部門要切實擔起這一政治責任,解好干部考察的“精準題”“綜合題”“運用題”,讓優秀干部在重大斗爭一線不斷涌現。
既要“聽廣播”,更要“看直播”,解好干部考察“精準題”。一線考察識別干部,考在“一線”,更重在“一線”。評價一個干部優劣,不能單憑主觀印象和個人好惡。要把干部考察工作延伸到一線,作為考察干部“主考場”,讓最了解情況的基層黨員干部和群眾當“考官”。干部好不好、行不行,基層的同志和廣大群眾看得最清楚,最有發言權。各地組織部門要觀察黨員、干部對基層工作的思考,看其見識見解;觀察黨員、干部對奮戰在基層群眾的感情,看其品質情懷;觀察黨員、干部在重大斗爭一線面前是沖鋒陷陣、勇往直前,還是畏縮退后、徘徊觀望,看其境界格局;觀察黨員、干部處理應急突發事件的過程和結果,看其能力水平。因此,對干部的識別考察既要“聽廣播”更要“看直播”,解好干部考察的“精準題”,確保全方位、零距離為干部“寫實畫像”,成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參考。同時,堅決把“做做樣子、喊喊號子、修修面子”的“官油子”“偽事者”揪出來、淘汰掉,把真正在一線苦干實干、擔當作為的干部甄別出來。
既要用起“顯微鏡”,還要端起“望遠鏡”,解好干部考察“綜合”題。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對于領導干部而言,立身之“魂”、干事之“基”就是政治素質。考準察實干部,要用好“顯微鏡”,實行對人、對事雙重考察識別,近距離掌握黨員、干部的現實表現。在重大斗爭一線中考察干部要堅持成績之中找問題、笑臉之中找哭臉,深入社區、農村一線,看群眾“吃穿住用行”的變化,聽群眾“急難愁盼怨”的解決,既看大變化,又看細微處,避免“一俊遮白丑”,甚至是聽不進群眾的反對意見。在掌握黨員、干部“火線”表現的同時,還要端起“望遠鏡”,走進黨員、干部的日常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掌握黨員、干部“長時間段”的綜合表現。通過“顯微鏡”“望遠鏡”,畫好“干部像”,建好“人才庫”,定好“成長路”,最終繪好“發展圖”,實現一舉多得、一舉多贏。這樣,才能有效防止“考察雷聲大、用時雨點小”,有效杜絕“一刀切”“千人一面”、“干多干少一個樣”等現象,激發干部隊伍一池活水,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既要把牢“政治關”,又要把牢“能力關”,解好干部考察“運用題”。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有了過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各級黨委及其組織部門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干部頭腦,把“政治關”作為在重大斗爭一線考察識別干部第一道“門檻”或“關卡”,突出“政治過硬”這個第一標準,特別是關鍵時刻、重大關頭的政治表現,設置考察識別干部的政治品質和政治能力、政治紀律和政治態度、政治蘊藉和處理能力等內在指標,真正把在任何時刻都靠得住、信得過、能放心的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同時,要把牢“能力關”。對那些作風漂浮、無所作為、缺乏群眾公認的干部,要按照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規定,堅決拿下或“擋在門外。著重考察能力擔當,看干部是否有擔重任的寬肩膀、扛硬活的鐵脊梁,錘煉干部“七種能力”,是否在大戰大考中從容指揮調度、駕馭局面,接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勇向前。(孫云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