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言明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全黨應該“怎么做”的問題。
“變,更也。”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具有極大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風險挑戰接踵而來。面臨如“潘多拉魔盒”一樣的“變局”,黨員干部作為黨的骨干力量,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變”的法則,培養“善變”的本領和能力,彈好“變奏曲”,在新時代展現新作為。
涵養“放眼乾坤獨倚欄,古今如夢水云間”的識變能力。傅雷曾寫信勉勵兒子:“要斗爭、要堅持,必須要講手段、講方式,看清客觀形勢;否則光是亂沖亂撞,可能頭破血流而得不到一點結果。”干事創業講究“眼力見兒”,只有提前謀劃、認清形勢,才能規避風險、把握機遇。對于廣大黨員干部而言,亦是如此。“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黨員干部要站高望遠,提升防控和預見事物的能力,當謀勢的“善弈者”。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認清事物發展的漸變規律,在問題來臨前準確分析其走向和演變,著力把那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提前辨別出來,從而做到謀定而后動,防患于未然。
錘煉“山作劍攢江寫鏡,扁舟斗轉疾于飛”的應變本領。“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上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同志面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果斷、科學地提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解決了中國貧困封閉落后問題,完美詮釋了共產黨的領導人特有的應變本領。當前,世情、國情、黨情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每一次變化都是對黨員干部的考驗,在急、新、難的問題面前,黨員干部要學會隨機應變,多捧幾次“燙手山芋”,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多坐幾次“群眾的冷板凳”,磨練成事的真本領。要學會審時度勢、順勢而為,以從容的氣魄,快刀斬亂麻的手段,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攻堅克難,解決問題。
永葆“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的求變姿態。“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在獲得“共和國勛章”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獲獎很激動,也是個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還要攀高峰。”在榮耀和名利面前永不自滿,在功成名就之后仍不斷追求更好的自己,這是袁隆平同志的價值追求,也是黨員干部的精神標桿。作為黨員干部,要時刻保持勇攀高峰、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在不斷的改變和突破中進步。要堅決破除“盆地意識”,學會透過成績找差距,不斷發現自身的問題和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要主動適應新常態,用創新的思路和方法打破前進道路上的“壁壘”,推進工作在更高水平發展。
當前,正處于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黨員干部要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強烈的使命擔當,不斷提高識變的準確性,增強應變的科學性,保持求變的主動性,在變局中觀大勢、謀大局,在變局中尋良機、育新機,在變局中破舊局、開新局,讓中國號巨輪繼續劈波斬浪、高歌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