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年輕干部要提高調查研究能力。調查研究作為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解決問題、推進工作的重要法寶,也是年輕干部成長、成熟、成長的重要方式。年輕干部要掌握調研的“正確姿勢”,答好調研看什么、怎么看、為什么看三個問題,真正做到調有所獲、研有所得。
掌握調研正確“打開方式”,多走“自選路線”不走“規定路線”。當前,部分單位為呈現“最好”面貌,集中精力、資源打造“經典路線”,這顯然違背了調研掌握實情、發現問題的初衷。調研最忌一葉障目。老一輩革命陳云同志當年主持財經工作期間,經常隨機到百貨商場、雜貨鋪等“煙火氣”的地方,與那些修自行車的、補鞋的、擺地攤的百姓聊天侃大山,就是為了聽到真話、看到真相、找到真情。年輕干部調研時要有主見,少走精心包裝的景,多看“原滋原味”的點;少聽精心準備的解說,多同基層群眾交談,確保掌握全面、真實的情況。
掌握調研正確“打開方式”,多學“鸕鶿抓魚”不學“蜻蜓點水”。現實中,部分年輕干部以“看客心態”開展調研,坐在車里轉,隔著玻璃看,不對突出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導致一趟調研下來頭腦空空、一無所得。毛澤東曾經指出:“調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走馬看花,一種是下馬看花。走馬看花,不深入,這是很不夠的,還必須用第二種方法,就是下馬看花,過細看花,分析一朵‘花’,解剖‘麻雀’。”年輕干部調研,要養成“下馬看花”“解剖麻雀”的好習慣,對調研的關鍵問題、關鍵環節,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想幾次“怎么辦”,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把問題看透、想透、辨明。
掌握調研正確“打開方式”,多做“開門納諫”不做“閉門造車”。當前,部分年輕干部“為寫而寫”,帶著“文章框架”去調研,在腦海中已經構思好調研發現的問題、解決方法,下去調研只是“走過場”,回來后便開始“舞筆弄文”。這種帶著“答案”去調研的做法不僅發現不了問題,還可能提供錯誤的決策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寫到,“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形象生動了闡明了調研和決策的關系:調查研究只是方式,作出決策、解決問題才是目的。因此,年輕干部要學會對調查情況進行辨別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用簡潔明了、筆簡意賅的話語將調研成果轉化為整改問題、促進發展的好建議,真正為解決實際問題,形成長效機制提供調研力量。(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