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肮步ü仓喂蚕怼钡年P鍵是不斷擴大社會治理的覆蓋面,讓更多群眾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享受到社會治理新格局帶來的實惠。長期以來,非戶籍常住黨員和居民沒有納入社區“兩委”選舉范圍,社區的管理和引導存在真空,社區治理在參與度、覆蓋面上缺少“一塊”。如何補足這“一塊”,讓非戶籍常住黨員和居民參加社區“兩委”換屆選舉,既能拓展“兩委”干部的選擇范圍,又能以他們為代表,將更多人群納入社區治理范圍,實現非戶籍常住黨員和居民從被動接受管理到主動參與服務的轉變。 拓寬范圍,在“選好”上招賢納士 治安之本,惟在得人。以“戶籍屬地”界定參選對象,使得非戶籍常住人口參加居住地政治活動缺乏制度保障。隨著非戶籍常住人口群體的擴大,社區“兩委”構成也應隨之擴大范圍,將其中大中專高學歷從業者,擁有一定社會資源的個體私營主、社會組織負責人等“能人”納入其中。將非戶籍常住黨員和居民納入社區“兩委”換屆選舉范圍,要解決“從哪里選,選什么人,怎么選,什么標準選”四個問題。從哪里選,從擴大社區治理覆蓋面的角度來說,社區職業化工作者、網格員、小區業主委員會、綜合商貿負責人、“兩新”組織從業人員等參加社區治理活動的五個領域人群“一個都不能少”。選什么人,社區“兩委”的職責是宣傳、落實黨的政策,實現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應從那些居住時間1年以上,群眾信任、有參政議政意愿,黨性好、素質高、能力強的非戶籍常住居民和黨員中選出佼佼者為社區服務。怎么選,選出社區不同領域的代表,就應尊重各領域的意見,讓各領域組織和群體分別推薦,經黨組織研究確定,確保把優秀代表選出來。什么標準選,針對選舉對象身份復雜的問題,分別征求稅務、公安、社區等相關部門意見,對人選對象納稅、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方面情況進行把關。通過非戶籍常住優秀黨員和居民進入社區“兩委”,讓他們主動參與社區政治活動、發出政治聲音,帶領各領域黨員群眾主動配合、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形成與社區的良好互動和互信。 發揮優勢,在“用好”上各展其長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由于戶籍不在居住地,非戶籍常住居民在社區參加活動、享受服務存在“回戶籍地辦理業務兩地跑麻煩,想參加活動又沒有渠道”的問題。推動非戶籍常住黨員和居民通過參加換屆選舉進入社區“兩委”班子,既理順了他們政治參與渠道,也通過他們的參與為社區提供更多的資源,將社區內社會組織的公共服務功能、商貿組織的就業服務功能、業主委員會的小區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大幅度地提升社區服務質量。資源的有效利用,在于把進入社區“兩委”各領域產生的黨組織委員和居務委員用好,結合他們職業優勢和資源優勢,按照“一個領域一個代表,一個委員聯系一類黨員群眾”的模式,讓其中的社會組織代表牽頭開展文化體育、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商貿企業業主代表舉辦社區用工培訓、微型招聘會,讓拆遷小區業主委員會代表上門開展便民服務、及時解決群眾反映強烈問題等等。充分發揮各領域代表的組織協調作用,構建公益活動有載體、居民就業有平臺、小區服務有渠道的社區治理新格局,最大限度地激活社區內各領域黨員群眾服務熱情,引進更多社會資源參與社區服務,動員更多居民參加社區活動,不斷拓展社區服務功能,提升社區服務質量,擴大社區服務覆蓋面。 破舊立新,在“管好”上健全機制 用人必考其終,授任必求其當。隨著社區的發展和居民增多,對社區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的行政命令工作模式和單一行政資源投入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社區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社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才能有效提高社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鞏固治理成果。讓非戶籍常住黨員和居民進入“兩委”,可以讓更多的優秀人才參與社會治理,人才引進來了,就要做好管理的“后半篇”文章。在履職和考核上,要列出履職清單,做出履職承諾,年終進行考核考評,接受群眾的評議,對評議不合格的要通過免職、責令辭職等方式退出職務。在議事和決策上,要更廣泛的動員黨員群眾力量,讓各領域聯系代表組織優秀黨員、商鋪業主、小區樓棟居民以社區網格為單位,建立居民議事小組,作為“智囊團”為社區治理出謀劃策。在居民自治和社區管理上,要加強社區“管理”向居民“自治”轉變,引導居民建立老年協會、環境衛生會、志愿者協會等居民自治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提高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思想意識,為社區治理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蔣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