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出發一路西行,過了雅安,就到甘孜州的第一站瀘定縣。下了雅康高速直奔瀘定縣城,一條泛著紅色河水的大渡河引入眼簾。河上碗口粗的鐵索橋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因“飛奪瀘定橋”而聞名中外的瀘定橋。站在瀘定橋的木板上搖搖晃晃,雙手緊握鐵索,看著腳下急湍的河水。恍如時空穿越一下子回到了85年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戰場。
鐵索越寒,心越堅,擋不住雙眼熾熱的光芒。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冒著大風大雨,20多小時急行240里,趕在敵軍增援之前到達瀘定橋西岸。天色微微亮,雨淅淅瀝瀝的下著,望著被拆除木板的瀘定橋,手里的鐵索愈發的冰冷,而紅軍戰士眼里放著光,心里埋著火,誓死拿下瀘定橋。勇于犧牲,甘于奉獻的大無畏精神是這場戰斗獲勝的法門。無數革命先烈在救亡圖存的舊時代里,投身革命不畏犧牲用鮮血凝結起新中國;眾多有志之士在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式下,拋家舍業跑到大漠深山用孤心鑄就起“兩彈一星”;千萬救援力量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冒著余震危險奔赴一線用雙手托起生命通道?!拔ky時刻顯身手,患難時刻見真情”,在和平年代里,黨員干部更需要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精神,在艱難困苦時,挺身而出沖鋒在前,在苦難中愈發的堅韌、愈發的勇敢、愈發的向上。
河水越湍,心越大,嚇不軟飛渡索橋的雙腳。一眼望去,大渡河從山頂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激蕩的河水擊拍著兩岸巖石,水霧瞬間激起,在紅軍戰士臉上與雨水融為一體。拆除木板的瀘定橋,只剩下13根鐵索,猶如天線在空中隨風雨飄搖。紅軍戰士拿起短槍,背上木板,一往無前地攀爬鐵索直奔敵軍,哪怕是墜入河中也是在所不惜。一往無前是共產黨員最具標志的品質。從個人來看,鐵人王進喜一往無前地跳入水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漿制服井噴。時代楷模”黃文秀放棄大城市的優渥條件,重返田間地頭為家鄉脫貧死而后已。從國家來講,近期接二連三的國之重器出世。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打破了歐美國家獨霸衛星定位的局面。首次探測火星的“天問一號”奔向火星,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步走探測方案,等等。這些都是我國邁著一往無前的腳步,自主研發,完成從無到有的技術突破。也就是這種一往無前的精神一直推動著個人和國家事業向前發展。
時間越緊,心越穩,跑不過飛奔向前的步伐。在前有攔路虎,后有追兵的緊急時刻,越早攻下瀘定橋,越能突破敵軍包圍,三軍早日揮師北上。在沖鋒號響起時,突擊隊的二十二勇士沖鋒在前,其他戰士緊跟其后,在這每一分每一秒的戰斗都是在為通往共和國之路所披荊斬棘。在疫情防控期間,時間就是生命,及時救治就能挽救生命,及時排查就能切斷傳染源。在復工復產時期,時間就是金錢,及時復工復產就能推動經濟重啟。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時間就是諾言,趕在2020年底完成全面建設小康就是完成我黨對全國人民最莊嚴的承諾。黨員干部要有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干字當頭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飛奪瀘定橋這段歷史煙火已離我們85年,如今“大渡橋橫鐵索寒”的險峻被兩岸的煙火氣所遮蓋,但它的精神卻在中華民族中延續和傳承。站在橋上觀望河對面,鐵索在風中搖曳發出叮鈴鈴的響聲,仿佛在對世人訴說著那段驚心動魄的戰斗。(張奇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