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范圍內刮起了黨員干部接受紅色教育的風潮。活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穿紅軍裝、走紅軍路、吃紅軍飯、聽紅軍故事......從中感受革命先輩歷經的艱難困苦,崢嶸歲月。各地也紛紛統籌整合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紅色教育路線、打造學習教育參觀點,點線結合,以點帶面,抓實抓強紅色教育陣地建設。
紅色教育固然好,但實施成效是否達到預期是活動組織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然現實中,有些紅色教育抗著接受紅色洗禮,傳承紅色精神的大旗卻變味成到紅色教育陣地“打卡”“旅行”,成為不可言說的隱性福利。問題癥結是什么呢?黨員干部未能真正領悟開展紅色教育的初心、目的和意義。通過上黨課,學黨史,歷紅軍所歷,受紅軍所苦,感受歷史厚重。在教育培訓中讓黨員干部知過去、懂現在、曉未來,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錘煉黨性修養,提質加油補鈣。
紅色教育要紅到“心”。“紅”,對于中國共產黨人蘊意非凡,它代表著犧牲、奉獻、愛、永恒和精神。一切與紅字相關的事物都因“紅”而變得莊嚴神圣,紅軍、紅歌、紅旗,紅星,紅色故事,紅色資源,紅色文化,紅色教育......如何讓紅色教育紅到“心”呢?筆者認為,需學為主,觀為輔,五官并用,激發感官。讓“紅”字背后所蘊含的深意,代表的精神,入腦入心,產生共鳴,堅定信仰,用信仰的力量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紅色教育不能留于“形”。為增強教育培訓效果,各地開展紅色教育采取了多種方式。形式上主要有室內上課+室外活動,微黨課+專題黨課,黨課+紅色遺址+紅軍長征路,黨課+紅色故事+紅色舞臺劇等,又或各類形式疊加;內容上主要有學黨史,聽故事,學精神等。但紅色教育要取得實效不能只求“面”而丟了“底”,只求“形”而丟了“神”,內容不能只求“量”而丟了“質”,挖掘紅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尤為重要,要主題明確,圍繞核心。由于培訓時間短,學員思想上不易同頻共振,內容過多,走馬觀花,形式花哨,吸引學員的往往只有“這邊風景獨好,那管心潮澎湃逐浪高”。
紅色教育須踐于“行”。身怕不動腦怕不用。身隨心動,向陽而生。黨員干部干事創業如果只動心不身動,只動口不動手,開展紅色教育的目的就落了空,只會將“加油補鈣”的教育活動當做一次工作期間的中途小憩。不僅增加行政成本,浪費行政資源,還變相助長了歪風邪氣,空了政府的錢袋子,丟了群眾的心窩子。一次教育,一次共鳴,一次提升并不能體現黨員干部為民謀幸福的初心。只有勇挑重擔,切實扛起為民、利民、惠民的責任,每項工作落到實,做到位,努力拼搏感動自我,紅色教育才有意義,才有開展的必要,才可以“紅”字當頭,永不褪色!(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