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談》以“有坑沒蘿卜,有人留不住——基層專業干部選拔難、流失多”為題,報道了西部一些縣區基層專業人才選拔難、流失多、機制不暢等問題。有地方組織部門反映,在選拔干部過程中發現,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基層干部較少,特別是在教育、衛生健康及經濟等部門表現明顯;一名平原地區的黨委組織部部長表示,基層缺人才,但專業人才更想往城里去,好不容易招來的專業人才,培養幾年趁著借調就走了......
為政之要,唯在得人。脫貧攻堅、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工程的實施,離不開基層人才隊伍的發展壯大。人才興,則事業興。因而,推進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思想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尤為重要,必須切實解決好引才、育才、用才難題。
打造基層“香餑餑”,穩定引才“強磁場”。基層一線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戰場,對人才的需求最是迫切。然而,基層負擔重、壓力大、待遇低,難以吸引優秀人才這是基層之“痛”,也是基層人才隊伍建設首要解決的問題。栽好梧桐樹,方能引來鳳凰棲。這需要有良好的聚才環境,各級黨組織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制定操作性強、實效性佳的引才政策,把基層打造成“香餑餑”。一方面優化人才引進機制,放開人才居留、落戶門檻,放開人才社保、購房限制,放開人才子女就學政策措施……從政策保障、經濟待遇、人文環境等方面下功夫,提升基層吸引力;另一方面完善人才服務保障機制,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持續為基層減負松綁,讓基層人才輕裝上陣、干事創業,打造“引人拴心”的軟環境。
抓實基層“練兵場”,揮好育才“指揮棒”。從基層人才結構來看,綜合管理類人才相對多一些,教育、衛生健康、城建規劃、工業發展、旅游開發、項目建設等方面專業人才相對緊缺,既懂專業又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更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基層人才隊伍建設關系黨的事業、民生福祉,“輸血”還須“造血”,引才更須育才。各級黨組織要以市場發展需求為導向,完善和發展人才治理體系,為人才成長培植沃土、提供環境、搭建平臺,不斷增強“造血功能”。既要圍繞重點工作、重點項目,加強綜合培訓和急難險重崗位鍛煉,把基層一線當課堂,把實踐工作當教材,培育造就一批實用型復合人才;更要加強后備力量儲備,與各類高校開展合作,定向培育教育、醫衛、農技等實用人才,不斷充實基層人才隊伍。
打破晉升“天花板”,匡正用才“風向標”。“晉升難”一直是困擾基層干部的大問題。事業身份、學歷不夠、工作年限不足等限制優秀人才晉升,許多優秀人才一旦有了離開基層的機會,便會毫不猶豫地離開,導致基層“年年招人、年年缺人”。孫中山先生說過:“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各級組織部門要創新人才管理使用機制,打破“條條框框”,匡正“有為者有位”的選人用人導向。從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中公開考核招聘街道事業編制人員;適當放寬事業干部調任條件,打破專業技能人才到行政崗位任職壁壘;放開人才職稱評審,探索科研院所、公立醫院等自主評審機制……不以身份論英雄,把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人才選出來、用起來。
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各級黨組織需切實做好引才育才用才“三篇文章”,吹響基層人才“集結號”,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支撐。(鄭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