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源自《后漢書·虞詡傳》,原句“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說的是立志不貪求容易實現的目標,行事不躲避風險困難。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回信中引用了此句,意在強調廣大高校畢業生要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也寄予年輕干部當不畏難、不服輸,磨練真本領、挑起重擔子,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
既要有“不畏艱難”的豪氣,更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年輕干部當把勤勞勇敢、不畏艱苦融入工作和生活當中,以堅定的步伐在為民服務的道路上走穩、走實,把堅韌的意志、頑強的毅力、不屈的勇氣裝入行囊,助力乘風破浪、披荊斬棘。“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年輕干部應有不畏艱險、知難迎難、攻堅克難的勇氣,增強攻堅克難本領,堅定理想信念,認準前進方向,找準化解難題的突破口,以不服輸的勁頭沖破重重險阻。在政治上、工作上、業務上不斷嚴格要求自己,關鍵時刻不動搖,危難關頭挺得住,始終經受住困難和挑戰的考驗。在困難面前,敢闖敢試,不懈怠不氣餒;在問題面前,敢迎敢上,不逃避不后退;在責任面前,敢作敢為,不卸擔子不撂挑子。
既要有“吃得了苦”的定力,更要有“勇于吃苦”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人才都是熬出來的,本事都是逼出來的。人生有“四寶”:做人、做事、吃苦、吃虧。做人是一種藝術,做事是一種享受,吃苦是一種財富,吃虧是一種福氣。吃苦才能不吃虧,不吃苦必然要吃虧;苦熬沒有頭,苦干有奔頭。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課,也是年輕干部成長的一劑良藥。當下,年輕干部不愿吃苦、不敢吃苦、不樂吃苦的現象時有發生。而年輕干部只有到工作一線去真槍真刀磨礪,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才能勇立潮頭、獨當一面。“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實踐證明,干部成長離不開一個“熬”字,當上得了最陡的坡、吃得慣最冷的飯、坐得住最硬的板凳。
既要有“腳踏實地”的干勁,更要有“拼搏進取”的闖勁。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沒有日積月累的付出,就沒有來之不易的成功,年輕干部應踏踏實實做事、勤勤懇懇為民,把事兒一件件干好,一年接著一年干,更要以奮進的姿態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對于當代年輕干部來說,要做行動路上的“巨人”、奮斗路上的“探險者”,懷揣為黨、為祖國、為人民的赤子之心,用拼搏奮斗的精神書寫精神人生,用奮斗擦亮青春底色,以實干擔當時代重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奮斗的汗水與淚水,澆灌出成功之花。
事不避難,迎難而上。年輕干部當始終以奮進的姿態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篇章。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要在磨難中蛻變成長,要在烈火中淬煉成鋼,鍛造出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堅實后盾。(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