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攤經濟”火遍全國,因其可解決部分就業問題,且交易成本低,便民利民,能盤活經濟、拉動消費等優勢。前有成都市設置3.6萬個流動商販攤位,解決10萬人就業,后有瑞昌市設置臨時擺放點,邀請商販擺地攤。全國各地為應對疫情沖擊,讓商販安心經營,提振居民消費信心,紛紛出臺鼓勵“地攤經濟”的政策措施,忽如一夜春風來,“地攤經濟”之“花”開遍全國。
然而,迅速崛起的“地攤經濟”也帶來了交通堵塞、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等負面效應,如何用城市基層治理之“手”,繡好“地攤經濟”之“花”,釋放更多正向“蝴蝶效應”,無疑值得各級黨員干部思考。
強化政治引領。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主心骨”作用,統籌和整合區域內的組織資源,避免“千根擔壓一人身”。建立街道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的聯動機制,促進“條塊”之間雙向用力,共同研究解決區域劃分、擺攤點位、便民服務等方面的問題,使各領域的黨建工作銜接有序、良性互動,形成共建共享的城市管理新格局,使“地攤經濟”既能“放得開”,又能“管得住”,還能“服務好”。
建立保障體系。城管、住建等部門要和街道社區黨組織同向發力,系統深入調研,摸清城市中不同商圈、街巷、市場、人員的特征,通過明確責任邊界、統籌人員使用、嚴格監督管理等,壓實黨委主體責任、監管部門責任、街道社區責任和物業企業等責任,推動地攤市場管理有序,讓“地攤經濟”不僅是城市煙火氣,更成為城市風景線。
打造“硬核”隊伍。要打造一支熟悉城市情況、熟悉黨建工作的干部隊伍,通過經常性的集中培訓、外出調研等學習機制,提升黨員干部整體服務水平和城市治理能力,解決思想跟不上、方式粗放等問題。要調動社會力量充分參與,避免冷眼旁觀的“看客心態”,妥善利用居民志愿者、樓棟小組長、普通黨員等資源力量,引導自產自銷農戶、流動商販規范經營,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當好“服務員”的城市治理新機制。
作者:凌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