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鄂州召開全市作風建設大會,鄂州市市委書記王立在直播中以一番“激烈”言辭引發廣大網友熱議,其中對“說話腆個肚子、背著手、哼啊哈的,群眾看著就煩”的小干部模樣是怒之有據、恨之有加。
長久以來,我們身邊都不乏流傳有一些對“官本位”思想的描述,似乎那些“當官的人”有著一套異于群眾、自成“一圈”的獨立話語體系。比如,那個人靠“手段”當了多大的官,這個人靠“背景”火速獲得提拔……在這里,所謂的“能力”成為了巴結權貴、利欲熏心的指代,所謂的“出色”成為了追名逐利、互相勾結的象征……雜多“閑談”似乎又給所謂的“官場”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顯然,追問“面紗”有多“神秘”毫無意義,但揭開這層“面紗”的真面目則十分必要。中國哲學上有一個名詞概念叫做“循名責實”,意指名與實要相應,行為要對得起稱號,要按照名分來考察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他在政治和倫理上的責任與義務。既然這種“神秘”是不為民請命、不為黨分憂、不為官盡責的扭曲價值取向,那么深挖根源、攻疾防患才能真正讓為官者“循名責實”。
為“官”正心當除去“欲望”面紗,踐行為民宗旨。“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毛澤東同志曾將共產黨人比作種子,人民就好比是土地。到一個地方,就要和當地的人民結合起來,這樣才不會水土不服,這樣才會讓干群關系生根、開花。反觀那些為官不為、尸位素餐的干部,說白了就是被心術不正、信仰喪失的錯誤“官”念所侵蝕;在其位不謀其職,成天夢寐的是升遷與提拔,說到底還是欲望在作祟。其實,為己與為民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矛盾體,更非孰大孰小的對立方。為官者,為民就是為己,為己也就是為民;為民愛民是職責所在,親民樂民是義務所指。去除“欲望”面紗,就要堅定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擁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履行為人民服務的承諾,以“心正”帶動“行正”,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實處,讓公仆情懷根植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為官之道中。
為“官”正行當除去“虛浮”面紗,秉持實干態度。不管是“小干部模樣”,還是遇人擺架子、遇事兜圈子的驕橫敷衍姿態,說到底都是“名不副實”的表現,此類干部常常在干事創業“發虛功”、損人利己“唱反調”中漸漸磨滅了黨性與初心,深深傷了民意和民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以言簡意賅、鞭辟入里的“三嚴三實”擘畫出了一名干部的為官品質。做實事、出實績不是嘴上一套套“空響”,不是作威作福、驕逸自恣的官僚作風、形式主義,而是狠抓落實、久久為功的實踐行動。干事就要腳踏實地、以事其業。杜絕“虛浮病”就要帶著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態度耐心傾聽民間訴求、細心謀劃決策部署,親力親為,抓實工作,在實干興邦中擦亮政治底色、為官本色,在善作善成中彰顯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態度,讓“官”念不虛而實。
為“官”正名當除去“避事”面紗,恪守奉獻精神。“為官避事平生恥,重任千鈞惟擔當。”為官者不少“怕事”之人,生怕天會塌下來砸到自己。不少人因此避重就輕、能躲則躲,更有甚者,時刻保持“居安思危”之態,對可能“找上門”的“麻煩事”先“未雨綢繆”一番,以便在關鍵時刻給自己貼上一張“免責聲明”。實際上,戴著“避事”面紗的人患的是不敢擔當、逃避責任的心病,體現到崗位上就是慵懶散浮、推諉扯皮。既然避事推責是種病,那么就要配好藥方且一以貫之地治,直至藥到病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干部要強化責任擔當,扭住關鍵、精準發力,敢于啃硬骨頭。對于為官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劑良方。不避事,就要主動扛牢擔當,勇于接受挑戰,敢于沖鋒在前,始終把責任意識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責任,自覺履行一名公職人員的責任義務,做到克己奉公、守職盡責,在恪守奉獻中追逐價值信仰、練就過硬本領,在不懈奮斗中贏得群眾和他人尊重,以此安身立命、為“官”正名。(茍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