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脫貧攻堅約談會議召開,會議指出“脫貧工作越到最后時刻,越要狠抓工作作風轉變,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糾正掛牌督戰中只督不戰、督強戰弱、重督輕扶等問題,把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上級下級捆到一起干,確保各項工作見真章、出實效。”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最后一年,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近期,各省、市州、縣市區紛紛成立督戰專班,督戰到縣到村,督責任、督政策、督工作落實,為脫貧攻堅戰再加鞭、再加勁。當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決戰倒計時,要啃下脫貧攻堅路上最后的“硬骨頭”,掛牌“督”戰毫無疑問是一個重要“法寶”。“督”是為了更好地“戰”,掛牌“督”戰要“督”到關鍵點上,就要堅持“身心兩入”,礪“三力”而行,凝聚握指成拳的戰貧合力。
要入身“督”,礪“下馬觀花”的“腳力”。開展掛牌“督”戰,“督”是為“戰”把控方向的手段,是促“戰”必勝的方法,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式督”、“指手畫腳式督”,不真正“沉下去”,那就會成為形式主義。“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決戰之際,既要搶抓機遇、時間,更要在實干中砥礪“為民初心”,“督”戰要真正把自己擺進去、沉下心、駐下來,采取進村入戶的方式,到地頭進田間了解群眾所困、所想和所需,逐村逐戶逐人逐項篩查過關,當好扶貧工作“指導員”、政策“宣傳員”和群眾“服務員”,確保扶貧惠民政策精而準地落實到每一個真正貧困的村、戶、人。
要入心“督”,礪“解剖麻雀”的“心力”。“督”與“戰”只有協同高效、互為統一,才能不斷提高脫貧攻堅戰斗力,“督”的一方不能只發現問題,還要幫助解決問題。脫貧攻堅到了最后關頭,剩下的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對待“貧中貧”“困中困”,若只是“隔著百里瞎猜病,憑空幻想亂抓藥”,脫貧的“成色”就會降低。掛牌“督”戰要堅持以“督”促“戰”,要在掌握大量真實材料的基礎上,同地方黨委政府一道,把準“貧”脈、找準“貧”根、開對“藥方”,對個別典型進行科學分析,針對“關鍵點”進一步去偽存真,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解決“頑癥痼疾”。
要入情“督”,礪“敢于亮劍”的“魄力”。脫貧攻堅越到最后時刻,越需響鼓重錘。若是“督”的過程中不敢于直面問題,搞“瞞天過海”的“偽出力”、“忌疾諱醫”的“假把式”,“戰”的過程中便難以解決問題,差距不斷拉大,以此形成惡性循環,按時“交卷”就會成為一句空話。較真碰硬“督”,是為了凝心聚力“戰”,因而“督”戰必須在“實”字上用力,要堅決摒棄舍本逐末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問題為導向、以效果為導向、以目標為導向,不斷找差距、補短板、強弱項,讓掛牌“督”戰的各項工作要求更嚴、抓得更細、落得更實,在縮小差距中不斷提升。
非常之事需非常之法。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督”的“身心齊入”,才能“戰”的“凝心聚力”,就能把勝利的畫卷鋪滿神州大地。(陳貴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