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作風,切實解決“不擔當、不作為、慢作為”問題,全面營造“見紅旗就扛、見第一就爭”的干事創業氛圍,今年起,嵊州市以“作風建設年”為統領,設立了重點工作、重大項目“奔跑獎”“蝸牛獎”獎項,意在正反雙輪驅動,確保各項工作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推進。(9月2日浙江新聞網)
在作風建設中,給敢于擔當作為,成績突出者頒發“奔跑獎”,是常規的舉措,有利于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讓他們在前行的路上“奔跑”得更快。而“不擔當、不作為、慢作為”者頒發“蝸牛獎”,比發“黃牌”聽起來順耳些,畢竟是個“獎”嘛!近年來,各地對“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懶政現象,都紛紛出臺政策、規定,對這些官場“頑疾”進行徹底根治。之前,一些地方就搞過“最不受歡迎的機關干部”之類的評選,其原理給“蝸牛獎”同出一轍。“蝸牛獎”這一獎項設置和認定,主要給“慢作為”者敲響警鐘,讓他們能夠知恥而后勇,帶著壓力工作,用行動摘掉這個“獎”。
“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其實,這“蝸牛”式的干部和那種“最不受歡迎的機關干部”還是存在區別的,其特點就是“慢騰騰”,工作推進不力、履職不到位、承諾不兌現。對這樣的同志,“蝸牛獎”確實也名副其實。一旦被認定,“獎項”得到了,就更能找到工作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反思自己,分析自己,以便來個對癥下藥,從“蝸牛”的慢動作中走出來,以“奮斗”的姿態投入到工作、生活之中。這,就是嵊州出臺《“奔跑獎”“蝸牛獎”認定暫行辦法》,整治不作為的初衷。
其實,這種“蝸牛獎”,在以往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是經常有的,只是稱謂不同而已。從一個人上學讀書起,就一直接受著這種教育,被排在“后面”的,當屬“蝸牛”,自然要接受更多的批評、幫助。作為孩子來說,只要不是智力問題,只要還有上進心,就會變壓力為動力,爭取進步。像愛迪生這樣的大發明家,都曾經排在“差生”行列。因此,適時頒發“蝸牛獎”,的確能夠讓黨員干部們頭上多個“緊箍咒”,有助于促進工作的開展。
當然,“蝸牛獎”的認定是否做到公平公正,是否能讓“獲獎者”心服口服,是監督制度能否起到應有的作用的關鍵。新聞中說,“蝸牛獎”的評選采用專項督查、上級交辦(督辦)、媒體曝光、群眾舉報等方式收集問題線索,市紀委市監委負責對每一條問題線索的調查核實。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廣納民意,讓“獲獎者”無話可說。只有公平公正地認定,才能激發起“獲獎者”干事創業的熱情。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浙江紹興嵊州的“蝸牛獎”,并不是“一棍子打死人”,而是有針對性地對其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全程跟蹤督查。只要去掉了蝸牛那種“慢騰騰”的工作作風,思想認識深刻、整改及時到位,這個“獎項”就會被及時取消。這樣,就給足了慢作為者改過的機會,方向就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這樣的“奔跑獎”與“蝸牛獎”的認定和公開,實施“雙輪驅動”,完全可以形成長效的監督機制,給“擔當作為”者更大的奮進動力,也促進“慢作為”者揚鞭奮蹄,向著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