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在北京中關村調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強調,要以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決定要素。招才引智,讓“天下英雄盡入彀中”是許多地方管理者的夙愿。然而一段時間以來,盡管許多地方求賢若渴拋出不少引才“政策紅包”,在人才流入數據上有所增長,但后續的配套政策和培養計劃卻不盡如人意,導致人才流入后“用腳投票”離開,最終陷入了“招來留不住”的尷尬境地。“魚無定止,淵深則歸;鳥無定棲,林茂則赴。”吸納人才不是一錘子買賣,要留住人才,必須做好人才資源的培養培育和開發使用,才能使人才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讓“才富”富變財富,促發社會經濟發展新活力。
破除人才標簽,以需求為導向引人才。要將選賢任能的視野放至五湖四海,將廣納良將的旗幟插到四面八方,以大格局和胸懷放眼天下,不拘泥是市井小巷還是山林田園,破除人才“標簽”,用一雙識人慧眼將各行業各領域的優秀人才發掘出來,做到唯才是舉。各地政府開展人才引進工作要以滿足本地發展需求為核心導向,對本地重點骨干企業、優勢主導企業、短板轉型企業等進行全方位摸排摸清摸底。做到按需引進、按需培養,提升人才引用質量。實施精準引才、靶向引才,在各行業合理分配人才,讓人才與單位之間關系密切,達到“1+1大于2”的效果。
著力后續培養,以制度為保障育人才。人才培育要避免青黃不接、兵微將寡,必須在實際工作中將人才培養計劃緊跟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步伐,做到同向發力、同步推進。要為人才干事創業搭建更廣闊的的舞臺,培育更優沃土,堅持培養與需求相結合,通過研修班、培訓班、考察學習、掛職鍛煉等多形式、多途徑、立體化培養格局,提升人才專業化、高精尖水平。要優化考核機制,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和激勵保障制度,構建完善“以德才為基礎、以實績為核心、以考核為手段”的多元評價體系,鼓勵人才不斷調動工作積極性、激發創作活力。
做好統籌兼顧,以崗位為依托用人才。緊緊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求,將新興產業、國家重點項目等急缺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工作精準對接,讓高層次人才有的放矢。“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對精于不同專業,善于不同技能的人才,要做好合理規劃和分配,達到人事相匹、人崗相適,用人所長、用人所愿、專才專用,使不同人才在不用崗位實踐中充分發揮才華和能力,人盡其才,實現人才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