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干凈和擔當、勤政和廉政統一起來,勇于挑重擔子、啃硬骨頭、接燙手山芋。要踐行新時代好干部標準,不做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官。
我們常說要做一名新時代的好干部,首先得弄懂什么是“干部”。近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刊登的《什么是干部》一文,深入淺出地解答了這個問題,干部,就是干事的,出力的,服務的。倘若干部“不干”,上級的政策任務,“二傳手”給下級應付;群眾的問題訴求,“打哈哈”敷衍了事,儼然懶成了“巨嬰”模樣,便沒有了半點干部的影子。這樣的懶干部奉行著“佛系”工作方法,遇事經常性被動性保持都行、都可以、都隨便態度,是一副消極懶散等靠的姿態。為這樣的懶官畫像,有的是“嫁接式”干部,匯報材料照搬網上,個人報告移花接木甚至代寫;有的是“擺拍式”干部,擼起袖子做做樣子,鏡頭前“凹”個造型,站個“C”位,看似忙碌有為;有的是“傳話筒式”干部,有任務往下布置一下,有會議全體傳達一下,有事情向上報告一下,光動嘴不邁腿;有的是“養老式”干部,待在舒適區只求平安落地,逃避責任坐等安享人生;有的是“踢球式”干部,對于本職工作,力求任務不沾身,能踢多遠踢多遠。
“不做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官”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對廣大領導干部的警示振聾發聵,聲猶在耳。懶官其實是能力不足,不能為,覺得自己當上了干部就領了長期飯票,不學習不自省,關鍵時刻“能力恐慌”。是動力不足,不愿為,忘記初心,忘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一己私心戰勝了黨員干部該有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是擔當不足,不敢為,把反腐敗當成不擔當、不作為的借口,在本該干事的年紀和位置選擇了安逸。
群眾戲謔少數的懶官除了“親自吃飯”、“親自睡覺”之外,工作中本該正常化“親自”做的事卻幾乎都分攤、轉接、布置給他人。懶官偶爾一次的“親自”變得“難能可貴”,至此,“親自”一詞已經變味,包含了群眾對懶官懶政的厭惡,對尸位素餐的失望,嚴重挫傷民心,殆誤建設事業。讓“親自”回歸本味,黨員干部“親自”需要正常化,要增強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意識。做宋振騏一樣“親自聽”的人,“冒著危險下到了礦井,親耳聽到了頂板來壓時刻那驚雷般的巨響”,經過日夜奮戰,他找到了控制辦法,排除了相應的頂板事故,維護了礦工的生命安全;做張富清一樣“親自上”的人,功勛赫赫,仍隨部隊一路進軍,戰陜中,戰隴東,戰天水,戰西寧......新中國成立后,他又千里奔馳,到北京集結奔赴朝鮮前線。做一名身體力行,干事的干部,面對危急險重任務,親臨一線,靠前沖鋒,善做善成,面對矛盾和困難,不徘徊觀望,不回避職責,勇擔勇闖,絕不讓責任掛空擋,承諾放空炮,擔當成擺設。
勤政雖疲尤酣,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是每一個干部的應盡義務和為官之本。用行動踐行“干部”的定義,時時處處走在前,作表率,爭當勤勞的“親自型”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