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泛黃的借據,被湖南汝城縣檔案館珍藏,借據上顯示,紅軍向村民胡四德籌集105擔稻谷、3頭生豬、12只雞。如今如今已經過去85個年頭,這張借據躺在展覽臺上,向人們訴說著紅軍長征的光輝歷史,軍民的魚水深情,更是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鐵證。
重在軍民魚水情深。回望85年前神州大地,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內有軍閥割據混戰,外有列強肆意欺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戰爭年代,糧食是最稀缺的物資,能夠每天吃飽飯是人們最幸福的事情,當其他反動軍閥的到來,以命相脅,群眾總是先將糧食藏起來,當紅軍的先遣征糧部隊的到來,村民們仍然勒緊了褲腰帶,擠出自己的口糧,積極支援紅軍隊伍,支援中國革命。兩種截然不同的對比,群眾對紅軍隊伍的認可,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
重在紅軍紀律嚴明。一支軍隊能否有戰斗力,能否得到群眾的認可,嚴明的紀律是關鍵。秋收起義后從秋毛主席宣布“不拿群眾一個紅薯”的規定,到后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我們黨軍隊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侵占群眾利益一直是鐵紀軍規的主要內容。在殘酷的戰爭歲月,紅軍沒到一處都恪守紀律,自己有半條被子,也要剪下一半送給群眾,吃了老百姓家的食物,也會幫群眾干活,留下自己的財物。嚴明的紀律讓紅軍在群眾打下了深厚的群眾基礎,為我們黨的勝利也埋下了伏筆。
重在共產黨重信守諾。古人云,人無信而不立,一諾值千金。共產黨能夠得到群眾死心塌地的擁護,有一支能征善戰的鐵軍,就在于我們黨信守承諾。一張小小的借據,在今天看來,也不過如此,但是管中窺豹,卻能夠看出我們作風。這張借據在63年后再次出現,盡管胡四德本人早已經去世,汝南縣城立即按照當時的物價,對胡四德家進行了償還。成風化人,我們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教化百姓,深入群眾。
這小小的一張借據,靜靜的躺在博物館中,跨越歷史的長河,不斷的向后人講述著軍民情深的故事,也講述著我們黨從群眾中來,往群眾中去。(文/王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