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課是基層黨組織生活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進行黨員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根據黨章和黨內有關規定,結合基層黨組織的實際情況,堅持好黨課制度,是新形勢下建設學習型政黨、提高全體黨員執政素質和能力的基本需要,也是加強黨性教育、保持黨員先進性的現實需要。對廣大黨員干部而言,一堂好黨課,就是一頓豐盛的“大餐”。
然而,現實中,有些地方、有些部門的黨課活動卻開展得不好,有的數量不足,有的質量不高,有的流于形式,有的效果很差。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表現:一是時間上不充分、“成色”不足。一些黨支部雖然制定了黨課計劃,但大多數只是喊在口上、寫在紙上,其課時常常被其他工作擠占,黨課“成色”不足。二是形式單一、“香氣”不濃。某些黨支部將上黨課當成政治任務,沒有精心準備,只是念一念文件,讀一讀報紙,看一看視頻資料,常常采用一人臺上講,眾人臺下聽的方式,死氣沉沉。三是內容空泛、“味道”不厚。黨課的內容往往僅局限于黨的知識、黨的會議決定、社論、領導人講話、上級有關黨建方面的文件等,且原封不動地照本宣科,缺乏創造性、開拓性,與實際情況和實際工作聯系不多。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一堂生動活潑又寓教于樂的黨課——“烹飪”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呢?
一是要掌握“烹飪火候”,為黨課增“色”。烹飪時間不充分,必成夾生飯。對黨課不重視,教學效果就會像夾生飯那樣半生不熟。因此,我們必須要糾正重業務輕黨建的錯誤思想,增強領導抓好黨課教育的責任感和廣大黨員參加黨課教育的自覺性,切實增強抓好黨課教育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把“軟指標”變成“硬杠杠”,健全落實黨課制度責任制,把黨課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科學安排,統籌兼顧,本著不擠不讓的原則,切實把黨課教育落到實處;強化激勵機制,建立獎勵機制,把黨課教育作為考察黨支部書記是否稱職的一項重要內容,與獎勵、提升掛起鉤來,把參加黨課學習與黨員獲得物質獎勵結合起來,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讓黨課的成“色”十足。
二是要豐富“烹飪手法”,為黨課添“香”。眾所周知,我們的飲食文化非常發達。常用的烹飪手法多達幾十種,什么炒、爆、熘、炸、烹、煎、溻、貼、瓤、燒、燜、煨、焗、扒、燴、烤、熏、氽、燉、熬、煮、蒸、涮等。難怪老外們要為我們的美味美食贊不絕口了。就像“廚師”要千方百計挑逗“食客”的味蕾一樣,我們也要積極創新黨課教學模式,充分激發黨員干部們的學習樂趣。比如,可采取流動黨課、遠程黨課、視頻黨課等形式,讓黨課“活起來”、“新”起來、“走”起來,走進田間地頭,走入大家的生活中。也可將黨課的宣講方式由“一人講”向“大家講”拓展,由單純地講理論、講黨規黨章,轉變為利用身邊事、身邊人來以案“說法”,由“說教式”向“座談式”、“分享式”、“探討式”延伸等,讓黨員干部從被動學、被動聽、被動信、被動行向主動學、主動聽、愿意信、愿意行轉變,從而營造起越來越濃厚的學習氛圍。讓黨課“香”起來。
三是要博采“烹飪材料”,為黨課加“味”。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烹飪美食時,食材、佐料、調味品一樣都不能少。同理,高質量的黨課,既要“高大上”又要“接地氣”,既要有廣度又要有深度,既要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性,又要有操作層面的實踐模式,既要著眼長遠也要著手當下。要因人、因時、因地來確定黨課的內容,在貼近實際上下工夫,深入了解黨員干部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并理論聯系實際,把黨課的內容與上級要求學的、黨員想要學的更加貼切地結合起來,讓黨課真正成為黨員學習政治理論、了解形勢任務、掌握各方面綜合知識的“大學堂”。讓黨課回“味”無窮。(合江縣堯壩鎮人民政府 楊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