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經邦,人才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人才和智力的支撐。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這一重大判斷符合世情國情黨情,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同時也表明,做好人才工作,應立足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認識和把握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意義。
偉大的時代呼喚人才,偉大的事業需要人才。當前,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進,“人才是第一資源”已逐步形成共識,各地各部門紛紛加大引才力度,想方設法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單純以重金引才,不注重創新創業環境的營造;有的地方為了引才而引才,只把人才當作招牌和擺設;有的地方以行政手段管理人才,不重視人文關懷、情感溝通,等等。凡此種種,主要還是因為一些地方功利思想在作祟,沒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對人才缺乏應有尊重。
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尚賢的傳統,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換來“天下歸心”,燕昭王“千金市馬骨”、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廬”更是被傳為千古佳話。我們的祖先對人才的尊重,無不在昭示:用人必先贏其心,人才方會盡其智。得人心者得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
“鳳非梧桐不棲”。大凡人才,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在高層次人才眼里,共識與信任、理解和尊重,比什么都重要。發現人才、造就人才,最根本的是讓人才自身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實現。比如,在人才評價上,強調加快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制度,減少政府對市場主體的干預;在人才流動上,強調打破體制內外壁壘,掃除身份差別障礙,提高社會橫向和縱向流動性;在人才激勵方面,強調充分發揮經濟利益和社會榮譽價值的雙重激勵作用,依法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定權,使人才在創新創造中有收益、有榮譽、有地位,讓人才切實感受到知識創造的價值。
制度的實施還要靠各級黨委政府來兜底。各地各部門要切實轉變觀念,保護創新、寬容失誤,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多一些貼心服務,少一些行政干預,營造寬松和諧的創新創業環境和氛圍。要拿出誠意,真心實意與人才交朋友,了解人才的心愿與需求,尊重他們的個性、想法和創造,包容他們的差異,使人才感受到信賴和光榮。要積極完善激勵措施,積極賦予人才榮譽與報酬,以價值體現價值,用財富回報財富,使人才的創造性勞動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文/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