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后一周,一個詞匯火了——“李云龍式”干部;一個用人風向更明晰了——“大膽使用‘李云龍式’干部”。
實際上,“李云龍式”干部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在山東開年動員大會強調要“大膽使用‘李云龍式’干部”之前,《解放軍報》也曾提出過這一概念;此前,《人民日報》也曾發文要多任用“獅子型干部”。說法不一樣,但指的都是一個類型的干部:他們個性鮮明、堅持原則、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他們在關鍵時刻豁得出來、沖得上去,他們平時的工作狀態就是打基礎、干實事。
“李云龍式”干部的最大優點,就是敢于擔當、能打勝仗;最鮮明的精神品格,就是辦事硬氣,大風大浪扛得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領導干部要敢于擔當、敢于斗爭,保持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就拿四川來說,無論三大攻堅戰,還是推進高質量發展,每一項工作時間都緊、任務都重、阻礙也都不小,若無“啃硬骨頭”的勇氣謀略,一到抓落實時就會輕描淡寫。尤其是黨的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必須發揮“火車頭”作用,有干事的意愿,更要有“李云龍式”干部身上具有的底氣和硬氣,敢做善成。
與“李云龍式”的干部相反的,就是那些原則性不強、不夠硬氣的干部,有的是能推則推當政策落實的“二傳手”;有的是不貪不占也不干,做“佛系干部”;有的是這也好、那也行,沒有主心骨的“老好人干部”。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基層經歷不足,接觸實際工作才發現事情棘手,本領恐慌下缺乏底氣,也就沒了硬氣;另一方面,是過去的一些考核對“李云龍式”干部有誤解:太剛直不阿,容易得罪人,顯得“不靈活”“不老練”就不予重用。此外,“槍打出頭鳥”“能人未必得善用”等擔憂或教訓,也讓一些“獅子般的干部”最后變成了“小綿羊”。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黨員干部干事有底氣有硬氣,需要持續增強學習能力,增加基層實踐經歷。須知,“李云龍式”干部除了剛直不阿,其實還有著大智慧,善于抓住重點、解決根本問題。而這些,都需要我們更多的學習和磨煉。
當然,知人善用,也考驗著組織的智慧。一方面,要善于發現、鼓勵“李云龍式”干部,他們既雷厲風行又充滿智慧,但往往容易得罪人,要給這樣的干部更寬容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他們性格過于剛直,有時可能走向“狠”的一面,需要用法律和制度對其予以防范和約束。要明白,“李云龍式”的硬氣,是政治過硬、作風過硬、本領過硬,而不是不講道理的霸氣。這就需要組織明辨是非,要既善做領導,也善做伯樂,真正把實干擔當的好干部識別出來、選拔出來、培養出來,讓黨員干部有底氣有硬氣地投身改革事業,自信果決地完成一項項任務、爭創一項項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