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交通扶貧,這兩天聽到幾個來自不同地區、不同版本的故事。有的,強調要進一步打通“最后一公里”,修好農村產業路;來自三州深貧地區的不少代表則對出山交通大骨架感興趣,一些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地區,鄉里村里的路是通了,但通往外界的干道單一,一遇斷道,農副產品就無法運出去,他們希望,“‘最后一公里’之外,‘大動脈’還要更暢通。”
補交通短板,訴求有差異,這在于不同地區主要矛盾不同。
對于三州深度貧困縣來說,自然條件惡劣,開山鑿路比其他地方成本高,維護也更難,相較村道而言,每一條出山大路都是更難啃的“硬骨頭”。而交通“毛細血管”的布局謀篇,則直接關系到產業發展的速度,關系到交通“大動脈”的效益。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已經成為廣泛共識。但對于貧困地區,路要怎么修、修哪條、修路的資金從哪兒來等問題,依然亟待解答,考驗政府的治理水平。精準扶貧,也要“精準修路”。綜合施策,盯準主要矛盾,敢啃“硬骨頭”,讓路修到家門口,也通到山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