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唐太宗時期,盧承慶在任考功員外郎時,一監督漕運的官員因遭遇大風丟了糧食,盧承慶給其評為中下,這名官員神色自若。盧承慶看重其氣量,說“遭遇大風非力所及”,改評為中中,這名官員亦不悲不喜。盧承慶對其大加贊賞,稱其“寵辱不驚”,隨評為中上。
這就是成語“寵辱不驚”的出處。隨后,盧承慶在以后吏部考核時,重點提拔了這位官員。據說,盧承慶本人也是一個寵辱不驚之人,他任過尚書左丞、兵部侍郎,因諫言犯上被貶為簡州司馬,后又調回朝中任刑部尚書,官宦沉浮,盧承慶始終泰然處之,秉承著為國盡忠的信念,終成為一代名相。
揆諸現實。年輕干部作為干事創業的前鋒,對工作有沖勁有干勁,深受領導和同事的喜愛,但容易在取得一定成績以后,沉醉于鮮花和掌聲中而忘乎所以,變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出現春風得意“馬失蹄”的情況。同樣,也容易急于求成、急于表現自己的才能而“冒進”,太注重“一城一池”的得失,在遭遇挫折失敗后變得郁郁寡歡,消極懈怠,甚至出現畏難情緒而裹步不前,一蹶不振。
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廣大青年“要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寵與辱,歷來都與年輕干部的成長為伴。一個干部的成長無不是在認可—否定—認可中逐漸強壯起來的。如何做到在掌聲中不迷失,在挫折中不懈怠,就需要年輕干部涵養“寵辱不驚”的定力。
樹立遠大的志向。“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立志是一切開始的前提,一個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但往往需要遠大志向引領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所謂,“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要“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這就要求廣大年輕干部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堅持把個人的志向與黨的事業、國家興旺、民族未來和人民幸福結合起來,把個人追求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在立大志、創大業中實現自身價值和個人夢想,確保自己始終端正目標不偏離航線。
擁有博大的胸懷。“心胸”是一個人的氣度、氣量,以及對待事物的表情、態度,是檢驗一個人品格優劣、素質高下的標尺,是決定“成王敗寇”的關鍵。筆者不禁想到了關于陳毅元帥讓房的軼事。1949年,陳毅和傅作義一起參加政協會議,陳毅主動將自己陳設豪華的大客房讓給了為北京和平解放做出重大貢獻的國民黨將領傅作義。警衛員不解,陳毅答“共產黨人要有太平洋那樣寬闊的胸懷和氣量”。一語道破了,我們黨長期以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法寶。“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年輕干部唯有襟懷坦蕩,目光長遠,敢于正視問題、接受批評,善于廣納諍言,求同存異,博采眾長,才能不斷完善自我。
秉承苦干的作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無論再遠大的理想,離開了艱苦奮斗,也只是一句空話,再宏偉的藍圖,沒有苦干實干,也只是一紙空文。魯迅先生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正所謂,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年輕干部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無論是鮮花還是批評都要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把激情與挫折轉化成實干的動力,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把一分一秒的時間抓牢,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實干姿態勇往前行,挺起新時代的精神脊梁。
保持不屈的韌勁。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二十年,最終一雪前恥,成功復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王。清代小說家曹雪芹,因家族衰敗以后飽嘗了人生的辛酸,在他人生最后的幾十年里,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十年創作了不朽著作《紅樓夢》……古往今來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古人云,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年輕干部在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棘手問題,必須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不為各種干擾所左右,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不輕言放棄,相信只要堅持必定會有所成,唯有堅持才能有所成,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千錘百煉中百煉成鋼。
有道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年輕干部唯有涵養“寵辱不驚”的定力,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激情和斗志,方可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