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周明華
隨著科技進步,形式主義也出新名堂。它悄悄改變陣地,爬上手指尖、跑到手機上:指頭輕輕一滑,眼球略略一眨,轉瞬間就完成一款形式主義的全新造型。
日前有報道說,浙江省紀委督導調研組近日在暗訪時發現,有的機關單位的工作微信群和政務辦公群,已經成為形式主義的溫床。因為“干得好不如曬得好”,所以有些基層干部,便把手機當作展示政績的“秀場”。近日的《法制晚報》也報道,在一些地方有的干部習慣用指尖刷數字、刷進度、刷形象。據說甚至還有人為了刷下鄉走訪的里程,還專門到院子里或大街上溜圈。
在大街上遛遛,在院壩頭走走,運動軟件上記錄在案,再截個屏,就算走訪達標?因為考核者看的是腳步邁動的數字,至于你的雙腳在哪兒邁,去走訪了些啥,手機無法截人的屏,無從知曉,于是就“指下生了花、天天萬步跨”。
前不久,一位基層干部曾向筆者自曝他應對考核的“機敏”做法。他分包了一個貧困戶,按上邊要求,每周至少與貧困戶見面兩次,以拍照為據。有時太忙,一周無法去兩次,咋辦?于是,他每次去貧困戶那里,就多拍幾張不同場景、不同裝扮的照片。當自己某月某周實在脫不開身時,就發張存照交差。有圖有真相,天衣無縫,可謂“一次拍照、多次‘享用’”。
智能手機、微信、QQ等新事物,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和快捷,但形式主義的頑疾,卻趁機趕來搭便車。
有的表現為“微考核”。有人說,他們單位的微信工作群,就成了自我表揚的“自信群”,所謂考核就是統計點贊數。為圖方便,坐鎮指揮,建工作群,下APP,再發“微通知”,下達“微任務”,將任務往微信群或QQ群一貼,就算萬事大吉。表面上看,有通知有發布,但實效堪憂。
有的表現為“微上報”。你叫填表我就填,你叫拍照我“咔嚓”,你叫報數我截屏。表面看,說干就干,說拍就拍,說報就報,落實有力,上報及時。實則工作浮于水面,機來機去,指來指往。走訪在機里,落實在家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形式主義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形式主義的危害,不僅在于裝腔作勢、有名無實,還在于它的“異化”作用,讓一切工作變味走樣,脫離實際,勞民傷財,最后實事泡湯、好事辦砸。他們往往是,推推動動,不推不動;“兵馬”未動,“材料”先行,把說的當成做的,將規劃當成現實;工作計劃“找度娘”,工作匯報搜網上……凡此種種,雖是少數,卻嚴重傷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讓百姓心生怨意。
是人都有惰性,一旦缺失制約和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形式主義就必然會變著戲法地冒出水面。消除指尖上的形式主義,首先需要凈化其生存土壤,不能搞簡單的層層加碼,而須制定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客觀嚴謹、簡單易行、目標清晰、公平高效的督查考評機制。如此才能讓搞形式主義者的路徑被逼窄。
消除指尖上的形式主義,還要將考評制度嚴格逗硬執行,并補齊問責環節,不讓好的制度為“擦邊球”所左右。以制度為依據,以執行為保障,倡導良好風氣,調動基層干部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放開他們的手腳,為他們的真抓實干創造空間,拓寬他們不斷進步的通道,并打擊“搞破壞”的“老鼠屎”,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即可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