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電視臺播出了《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從什么是人才、如何培養人才、如何使用人才三個方面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才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尊重人才的傳統貫穿始終。“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為政之要,惟在得人”“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等經典句子都說明了人才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歷來也十分重視人才。早在80年代初,習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縣工作時,就識別并很好地使用了一個叫“賈大山”的人才,后來賈大山同志基層文化干部崗位上,為正定縣的文化事業建設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韓非子·顯學》中講,“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沒有人生來就是人才,人才都是在不斷學習、實踐、思悟中成長起來的。那么,我們年輕干部如何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才觀里汲取力量,成長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呢?
從“才者德之資,德者才之帥”中汲取“品德”力量,德才兼備才能根強材壯。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水有源,樹有根,而品德就是人“材”的根。《資治通鑒》中“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這就要求我們年輕干部在成長成才的過程中,首先要注重道德品質的培養。個人生活上,要要嚴私德、慎私行,要“慎獨、慎初、慎微、慎欲”;對待公與私的問題上,要公私分明、嚴把“私”字,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在國之大德上,要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擔當,要以黨的信念為信念、以國家的夢想為夢想。只有這樣,才能德才兼備;只有這樣,才能根強“材”壯。
從“學如弓弩,才如箭鏃”中汲取“學習”力量,才學結合才能竿頭直上。“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青年人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年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年青春搏擊的能量。人要成才,必然要學習。”“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說的就是才與學的關系。那么年輕干部在成長成才的過程中,要學什么呢?要學習專業技能,術業精通才能才有所用;要學習廣博知識,廣泛涉獵才能融會貫通;要學習黨的理論,理論扎實才能信仰堅定;要學習做人、做官、做事,要學習為民、愛國、顧家。成才路上,學無止境。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從“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中汲取“實踐”力量,經歷風雨才能茁壯成長。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韓非子·顯學》中的“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這句話,是要說明人才、干部都是從基層的不斷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從古到今,凡是成就事業者,幾乎都有在基層工作過的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梁家河是個有大學問的地方”。成長的規律并不是不經風雨的“直線”向上,而是風吹雨打的“螺旋狀”生長。年輕干部要成長成才,就要沉下心來從基層做起,邊學習邊實踐,學有所思,思有所踐,踐有所悟,悟有所學,如此往復,便能茁壯成長。
從“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中汲取“實干”力量,材有所用才能不負陽光。鄧小平同志說過:“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年輕黨員干部成長成才的最終目的,必然要落腳于干事創業上。黨和國家高度高度重視人才、注重培養人才。我們年輕干部在黨和國家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就要為黨和國家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必須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參與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去,建設好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不移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如此以往,便不負黨和國家的“雨露陽光”。
(廣元市劍閣縣委組織部 江青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