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語”近人》第三集,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為核心要旨,闡明了崇德、明德、修德的重要性。上至盤古開天地,下至今時今日形,縱向看來,關于“德”字的追求貫穿了歷史記憶;工農商學兵,三百六十行,橫向看來,關于“德”字的認同成為了時代遵循。修身乃是立德的第一步,“勤學”“明辨”“篤道”“慎思”是修身的具體方法。
勤學是基礎。學習知識文化,學習處世道理,學習“君子”準則,學習道德模范。學就是為了解決是什么的問題。真正弄懂“德”的含義,并且全心全意認可它,甚至是信仰它,才能確保無悔付出與堅守。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尚德”與“學德”亦是并行的,所以不僅僅要勤學更要常學,因為內化于心的東西只能慢慢地與之契合,不能妄圖一朝一夕就灌輸完畢。我們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結合時代背景,對“德”進行了現代演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時代精神和價值標準,就是必須學習的“大德”,弄清它、學懂它就是打下“尚德”的基礎。
明辨是提升。明辨,說到底是一種能力的培養。外表的是非曲直、善惡美丑,內在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能有獨立、客觀、公正的判斷。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夠堅定地作出正確的選擇,這就是有明辨能力的體現,也是勤學基礎上的實質提升。之所以是提升,是因為明辨實實在在地關乎“德”,明辨既要對“德”進行認識和運用,也要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歸納、分析與評價,而評價的標準就是學來的“德”,也正是自己將要用到的準則。如果過程有失偏頗,作出錯誤的選擇,那便極有可能產生負面后果甚至誤入歧途。如此,立德也就成了損德、虧德了。
篤道是實踐。“德”的本質還是內在的涵養與品質,是抽象的,也就注定了“德”需要通過具體的行為表現出來,即“德行”。一個人的“德行”又體現在很多地方,大到人生抉擇,小到言談舉止。不一定非得到生死存亡才能看出一人之德,從他向來的為人處世、品行操守、志向愛好等等,都可以看出一個人之德。所謂“奉道易,守道難”,認可“德”的人有很多,但真正意義上做到的卻不多,古時稱做到的人為“君子”,今時稱“模范”。“德不可空談,道不可坐論”,必須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表現出來,這樣才能進行判定。如果只是夸夸其談,表里不一,不僅不能算有德,更是德行有虧的表現。
慎思是升華。慎思在《中庸》里的意思是周密地思索,是遴選消化的過程。放在最后一個環節是因為對于篤道必須還要進行消化、思考和提升。思考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改進,思考對“德”的理解可否更進一步、更深一層,思考是事物或者現象的問題還是自身的問題,思考這類事件能否舉一反三等等。總之,慎思自己或者別人的所言所行,既是加深對德的認識,更是對行的反思。“知行合一”本就是一種“德”的境界,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也是在這種過程中逐步完善和優化的。一個人的“德行”同樣是在不斷地認識、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升華的。
有德行穩致遠,無德寸步難行。這不僅僅是對個人而言,對于國家和民族更是如此。若無“尚德”,民心必將渙散,家國難以前行。只有以“德行”和正能量助推,才能達到“德立家國興,道行天下平”的境界。
(綿陽市委組織部 古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