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呂本中在他所著的《官箴》中寫道:“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乃為官之本、官德之首,古人把“清”擺在“慎”“勤”之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國語》中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楚國令尹斗子文政績頗豐,楚成王時常要給他一些賞賜,可他卻一再逃避各種賞賜。有人對他說:“人生誰不求富,你何必逃富呢?”斗子文說:“從政是為了庇護老百姓,老百姓很多還那么窮,我去求富,是用百姓的怨恨來自封,那不是找死嗎!我逃的是死,不是富。”身居高位,仍堅守庇護百姓之初心,不妄取財富與厚祿,這是一種純粹的政治態度,一種如水的為官心境,更是一種樸實的本能選擇,值得為官者們細細品悟、用心踐行。
清廉之要,在對名利的淡泊寧靜。林則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寫過一副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下聯意在砥礪自己,當官須杜絕私欲,才能如大山般剛正不阿,挺立世間。反觀當下的一些為官者,要么私欲太重,“既想當官又想發財”;要么學和尚吃八方,皆因愛好被“圍獵”;要么作風不實,大搞“酒桌文化”……如此種種,皆因名利的誘惑與刺激使然。正所謂“無欲則無求,無所得而不失其心”,為官者當涵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情懷,不為外境所惑,不被假象所迷,不因名利而動,保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政治定力,用儉樸淳養品德,用恬靜修善自身,做到慎獨、慎初、慎微。
清廉之貴,在對底線的敬畏堅守。一次,周恩來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圖和一些書籍。工作人員給北戴河文化館打電話,說有位領導要看世界地圖和一些書籍。接電話的小黃說:“我們有規定,圖書不外借,要看請自己來。”周恩來毫不生氣,冒雨到圖書館借書。小黃一見是周總理,心里很懊悔,總理和藹地說:“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我也不例外。”總理的故事詮釋了“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的深刻道理,為官如為人,需懂規矩、用規矩、守規矩。規矩是什么?是“樊籠”,是“枷鎖”,更是“底線”,不可越、不可解、不可踩。既為官,就要自覺堅守廉潔奉公的鐵律和信條,常懷敬畏之心,常行規矩之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真正守住用權、處事、交友的底線,永葆清官的本色與底蘊。
清廉之難,在對民心的點滴潤澤。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為官,特別是為清官亦是如此。以“天下廉吏第一”聞名的清初名臣于成龍就是這樣一個一輩子為民做好事的人,他到任羅城后,奏請“寬徭役、疏鹺引”,百姓生活日漸豐盈。然而,他自己的生活卻始終清苦,離任時連盤纏都湊不齊。他的親人來羅城看他,老百姓知曉他沒錢,就給他送錢,但他依然拒絕,當時的羅城百姓“遮道呼號,追送數百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于成龍之所以深受百姓愛戴,是因他二十年如一日,始終居官清正、不沾不貪,終獲民心所向。為官者就當如此,以民為先、以廉為要、惟勤惟行、善作善成,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字經》里說:“人之初,性本善”。同樣,“官之始,性本廉。”沒有人天生就貪婪,更重要的是內化自我,激發本能,潤澤民心,如此,方能扭轉乾坤,換來海晏河清。
(瀘州市合江縣先灘鎮人民政府 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