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第一書記,每次入戶宣講精準扶貧和強農惠農利農政策,都把主要內容先給村里文書、社組長講,或找幾個村民聽一聽,看他們能否聽懂,有哪些需要細講,有哪些需要深入解答,有哪些離老百姓思想遠了。這位第一書記堅持這么做,使宣講更接地氣,大家愛聽愿聊,效果比較理想。
由此想起唐朝詩人王建的《新嫁娘詞》:“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詩寫得清新流暢,刻畫了一個聰明能干的新媳婦,過門3天后要下廚做飯菜,因不熟悉婆婆的口味,所以做好飯菜后,就請小姑先嘗嘗味道。那位第一書記所采用的,也正是這種“先遣小姑嘗”的方法。
政策宣講要收到預期效果,不僅要十分注重思想性、原則性,而且要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這就需要注意調查研究,善于摸清受眾“口味”。農村群眾的文化和思想基礎不一,接受能力有別,即使是同一名群眾,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對于不同的問題,也會有不同的思想反映。因此,光了解一次“口味”、知曉一部分人的“口味”還不行,必須多請幾位“小姑嘗”,以便針對不同群眾、不同情況下的不同“食性”,做到“眾口善調”,“口味”常換,讓政策、精神落地生根,卓有成效。如果不問群眾“口味”,我講你聽,即使費了很大的勁,講得口干舌燥,聽者卻未必入腦入耳,甚至會引起反感。
“先遣小姑嘗”的工作方法,不僅在進行政策宣講時可以采取,也可運用到其他方面。特別是制定和實施脫貧計劃,組織落實扶貧項目,把某項改革付諸實踐,或者在為民辦事解憂時,如何能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不妨“先遣小姑嘗”,多征求些意見,在小范圍內進行一定試驗,經過反復論證覺得確實可行,或摸索出成功經驗后再予以實施,讓我們的工作減少盲目性。
(綿陽市涪城區龍門鎮人民政府 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