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雷 邊慧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時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從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到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其政策體系既一脈相承,又體現出中央對“三農”工作的新研判、新思考、新定位。我們不僅要從補短板、調結構與擴內需、穩增長的角度,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現實意義,還要更進一步明晰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其實就是各要素在城鄉間優化配置及城鄉互動融合發展的過程這一科學內涵。對此,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措施辦法,穩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四川落地落實。
筑實鄉村振興基底,推進設施建設和服務均等。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構建科學、長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根本保障。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城市對鄉村發展的帶動作用。要夯實并筑牢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根基,持續提升人口城鎮化水平。加強縣城和重點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特色村、特色鎮、特色縣發展,帶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就近城鎮化。以居住證為載體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完善城鄉一元化戶籍管理制度,推進城鄉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全民覆蓋的公平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優化城鄉教育布局,引導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向鄉村流動。加快城鄉一體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勞動力就業素質和能力。
提升農業發展成色,力求優勢突出和產業興旺。農業支持保護和鄉村產業興旺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要在保護、建設好基本農田,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安全的基礎上,大力實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推動四川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圍繞“川字號”特色農產品,扎實抓好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突出特色,激發優勢,推進農業發展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圍繞產業融合這一重要內容,加快推進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謀求“農業興百業旺”。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建設對接小農戶與現代市場經濟的配套支撐體系。開拓新產業新業態,更新區域產業布局,縮小城鄉要素與產業融合的地理間隔,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進程。
耦合生態社會環境,營造宜居空間和治理格局。鄉村振興以生態宜居為其環境基礎,以治理有效為其社會基礎,而空間融合既是城鄉融合的有形標志,更是城鄉融合的地理載體。應基于鄉村社會生活—生產—生態系統耦合機制,優化鄉村人居環境和生態韌性,構建空間規劃的總體框架及建設指引,打造宜居宜業生態鄉村,拓寬農村人口轉移的承接空間,也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提供發展空間。促進鄉村生態社會環境與治理機制協調一致,強化多主體參與的城鄉基層治理機制。深化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加強依法立約、以約治村,提高基層依法行政能力,同時,進一步促進信息技術在基層的普及應用,推動基層治理向數據驅動的智慧治理轉變。
深抓要素市場改革,優化要素供給和資源配置。要素市場化和自由流動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本質要求,要素融合是城鄉融合的核心。要創新人才、土地、資金等方面的制度安排,發揮市場驅動和政府補位的比較優勢,實現城鄉要素雙向融合互動和資源優化配置。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合理調控戶籍人口結構和規模,引導人口合理分布。探索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推進土地三權分置,完善經營權使用權流轉機制。健全農村產權管理服務體系,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完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實現村鎮農村金融服務中心全覆蓋。
拓寬扶貧增收路徑,確保農民增收和脫貧質量。脫貧攻堅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任務,須以堅決打好打贏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達成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奮斗目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科學建立農民增收機制,鼓勵農民財產性增收,并通過入股、聯營、自助開發多種方式發展農產品加工、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等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要用足用好脫貧攻堅政策,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將彝區藏區等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制定更具針對性、指向性的脫貧對策、幫扶政策與鄉村振興路徑。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下足“繡花”功夫堅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硬仗,推動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提高區域整體發展水平。
(作者系西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