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劉志杰
“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定性條件”……在《實施意見》中,職稱評審“唯文憑、唯資歷、唯論文”的“一刀切”模式將被徹底廢除。改革創新體現一個導向:以能力與行業為本位,讓專業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盡展其才。
實際上,“一刀切”的職稱評定一直廣受詬病。實踐性行業不比技術而比論文,用不到外語的崗位卻非要考外語……選人才不是通識教育,外語、計算機、論文、資歷這些統一的“基礎課程”,本就與一些崗位關聯不大,為何非要門門達標?可以說,“一刀切”評定一定程度脫離了實際,成為了專業人才晉升道路的“攔路虎”,切斷很多專業人才成長的路。更嚴重的是,它會助長一種錯誤的導向——與其做好本職工作,不如“紙上談兵”;與其創新拼搏,不如苦熬資歷。于此,才出現了“醫生不拿手術刀”“教師不做教學”等不良現象。長此以往,則會傷害社會人才結構科學性,貽誤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新時代新發展,離不開創新活力充沛的專業人才。我省是科教和人口大省,我們深知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離不開高技能專業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系列政策充分顯示我省對于專業人才的渴求。可以說,此次《實施意見》提出更靈活的人才考核方式,正當其時。不再“一刀切”,讓不同行業人才評定“量體裁衣”,不僅讓技能人才迎來了出彩的春天,更能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社會氛圍。“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以實績論英雄,定能讓干事的激情洶涌澎湃,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