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四川大涼山腹地考察脫貧攻堅,一位彝族村民告訴總書記,以前她生病了,以為是有鬼附體,后來村干部告訴她,“鬼”就是那些不講衛生滋生的病菌,只要把衛生搞好了,就會少病。習近平總書記說,愚昧、落后、貧窮就是“鬼”,這些問題解決了,“鬼”就自然被驅走了。
從媒體播發的視頻和圖片來看,大涼山腹地道路崎嶇,彝族村民有的還住的是泥墻房屋??粗@樣的畫面,既為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邊遠貧困群眾家中看實情、問冷暖、聽心聲而感動,又對脫貧攻堅戰的艱巨性有了更加深切的認知。
四川大、小涼山是彝族同胞世代居住的主要地區,也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由奴隸社會直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民族,也就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舊時文化的烙印。邊遠山區的彝族村民把生病視為“有鬼附體”,正是愚昧、落后觀念的一種折射。而這種愚昧、落后的思想觀念,與生存環境閉塞、生活貧困息息相關。開展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既要推動貧困群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又要幫助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改變生活習慣,用實干苦干驅散貧窮之“鬼”。
用實干苦干驅散貧窮之“鬼”,一方面要進一步壓實扶貧干部的責任,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作用,讓扶貧干部沉下身子,和貧困群眾一起累、一起干;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幫助貧困群眾增強推動發展的能力,推動貧困群眾形成自強自立、爭先脫貧的精神風貌,逐步消除精神貧困。
用實干苦干驅散貧窮之“鬼”,更要政策精準、方法對路。這就需要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以到村到戶幫扶為抓手,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推動農村貧困人口穩定實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2018年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期待全黨上下和全體人民更加齊心協力,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闖關奪隘”,以“愚公移山志”驅散貧窮之“鬼”。讓蒼莽的大涼山煥發出時代的生機與活力,也使黨和政府作出的“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一步一步變成生動的現實。
(彭州市規劃建設局 周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