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會風問題,比前兩年好了很多!”一位曾經向記者抱怨會議壓力繁重的西北地區基層干部說,“一些層級較高的會議會風清新務實,跟前幾年相比,質量高了數量減了。不過,在鄉鎮一級,乃至村一級,不必要的會太多、開會走形式等問題仍然存在,個別地方還有開會甩包袱的情況。”
作風問題時常在講,改進會風看似一個老掉牙的問題,卻有著極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基層有呼聲、干部有怨言。俗話說,“針尖大的窟窿能透過斗大的風”,會風問題雖然不起眼,卻牽扯和分散了基層干部抓落實的精力,白天跑會場、晚上再辦公,長此以往,必然陷入“疲勞戰”的漩渦,落入“低效率”的陷阱。改進會風,不妨從悟初心開始,回到本初,刪繁就簡!
會風反映作風,作風連著民意。會議作為安排部署工作、傳遞工作壓力的方式,本無可厚非,但開得過多過濫,脫離了實際內容,便悖離了初衷和目的。明明是業務處(科)室、分管領導能參加的會,非得主要領導參加;明明是可以合并召開的會,卻要分頭召集,致使一些領導干部在各大會場間奔波,會后又層層召開會議,開了一些不必要的會,開了一些缺乏實際內容的會,致使有的基層干部“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會風折射作風,作風決定會風。會風問題的背后,還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問題。正如前不久,中紀委所羅列的“四風”問題10種表現形式所畫像的,“一些地方無論什么會議都要層層重復開,一個接一個,檢查評比走馬燈,導致干部疲于應付,沒有時間抓落實”。究其原因,還是落實上的虛空漂浮,徒有其表,沒有脫離“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的窠臼。會議會議,“會”的成分多了,“議”的成分少了,到頭來大多數的“會”開成了學習教育,卻沒有真正匯集意見、群策群力、解決問題。
會風體現作風,作風關系黨風。良好會風作風的養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貴在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在這其中,不忘初心可以是重要的一環,不妨讓改進會風成為一個悟初心、守初心、踐初心的動態過程。弘揚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優良傳統,開會辦事貴在求實務實扎實,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義,不造盆景工程,讓“短、實、新”成為會議的主基調,加強統籌協調和審核把關,能不開得會議堅決不開、能開短會不開長會、能合并召開的會不單獨召開。
風正好揚帆,風勁角弓鳴。改進會風貴在平常、貴在堅持,讓“好會風”匯成一股清風,激發出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激蕩起能抓落實、善抓落實的好勁頭,為鄉村振興、作風建設注入一股強有力的生機與活力。
(成都市青白江區委組織部 史揚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