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項規定提出要改進調查研究。有媒體調查發現,當前各級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更勤了,調研現場張貼懸掛標語橫幅、鋪設紅地毯等現象已很少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個別地方,一些調研出現形式主義苗頭,且日益成為基層新負擔,人們畫像:就像葫蘆掉到井里,好像深入了,其實還是浮在表面。
上級領導來基層調研了解情況,這本有利于工作的開展,對基層來說也是好事,但凡事過猶不及,一些地方的調研次數過多,還出現“觀光式”調研,只聽取工作匯報,沒有深入實際。這樣不但會給基層干部帶來負擔,更會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基層調研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收獲,反而成為基層干部的“累贅”。
調研陷入“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也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任何事情只有深入實際才能解決,歷史上就有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治理西湖的故事。當時,西湖淤泥堵塞、湖草蔓生,使得西湖容量日漸減少,不敷居民飲用。蘇東坡決心清理淤泥蔓草,但如何處理就成了一個難題。于是,蘇東坡實地考察、調研,根據實際用淤泥修路堤,將湖面分為里湖和外湖,縮短往返路程,同時,為了讓湖草不再蔓生,把沿岸湖面開墾出來,讓農民種菱角增收,這可以說是一個很成功的用實地調研解決問題的例子。當下有一些地方,“觀光式”調研大行其道,不能解決百姓存在的實際問題,反而損害群眾的利益,最嚴重的后果就是導致決策失誤,影響地區的長遠發展。
要狠剎住這種形式調研,首先就要狠抓作風,“觀光式”調研如此“流行”,說明一些干部的作風存在偏差,沒有把“三嚴三實”落實到位,要加強作風建設,要求領導干部率先垂范,用“講認真”的精神、“有擔當”的行動,帶頭轉變工作作風,形成巨大的“頭雁效應”。其次,調研要有靈活性。現在有一些調研存在提前“打招呼”現象,在領導調研之前加班加點“演練”,對此,領導干部要更多地掌握調研的主動權,少聽取工作匯報,多選擇“自選路線”,增強調研隨機性,這樣得到的調研結果才是準確、深入的了解,才能讓決策更加科學。
(瀘州市龍馬潭區紅星街道辦事處 呂朝琴)